文|李宇琛
2025年8月11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几名警察,出现在了湖南省株洲市的一扇门前。他们此行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一篇文章,以及写了这篇文章的人。
这个人叫尹建根,笔名“笔耕下的阳光”。他是一名自媒体人。阳光这个词,有时候并不受欢迎,尤其是在某些不想被照亮的地方。
几天前,尹建根在他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假警、陷害无辜者获刑!刘莹,看你还能横行到几时》的文章。文章的主角,刘莹,是安徽和县历阳镇的党委书记。
跨省而来的警察,给了尹建根一个解决方案。方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
删帖。
尹建根拒绝了这个方案。
于是,警察们启动了备用方案。他们给尹建根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并提供了一次从株洲到和县的免费长途旅行。这个新的身份是:
寻衅滋事犯罪嫌疑人。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从一篇网文到一个刑事罪名,有时只隔着一次点击“发送”和一次点击“拒绝”的距离。
这趟跨省执法的列车,起点在尹建根的键盘上,但轨道,却是在一年前,由一位名叫陈德珍的六旬妇人铺下的。
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不是王子与公主,而是访民与债务。
1995年,陈德珍与历阳镇的一家砖瓦厂有笔生意,对方欠了她9万元的红砖款。那时候,9万块钱可以在县城买下好几套房。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这笔钱变成了一张不断褪色的白条。
陈德珍开始了漫长的上访之路。这条路,她走得比玄奘取经还久。
终于,在2021年,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当地政府与陈德珍达成了一份专款赔偿协议。白纸黑字,红章落印。
可协议的墨迹未干,就上演了一出魔术。据网络消息,这份“专款赔偿协议”,在陈德珍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刘莹书记改头换面,变成了“拆迁预支款”协议:
赔偿款的性质从归还欠款变成了送温暖。
更重要的是,协议里的尾款10万元,从此下落不明。
陈德珍不服。她认为这是一场骗局,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北京。在她的认知里:
那里离太阳最近,也离正义最近。
2022年12月28日,陈德珍坐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
她不知道,一张为她量身定做的大网,正以惊人的效率撒开。
就在她上车当天上午,历阳镇政府紧急报警,案由清晰明了:
陈德珍去北京的这一行为,“涉嫌寻衅滋事”。
和县公安的办案效率高得令人钦佩,上午立案,下午人就已经在北京南站被控制了。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快得像一部警匪片的预告剪辑。
抓捕时,警察甚至来不及出示纸质的拘留证,只用了一张手机里的:
截图。
这种执法方式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简约精神,毕竟: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两天后,公安机关火速提请批捕。最终,陈德珍因“寻衅滋事罪”,获刑一年:
一笔三十年前的9万元砖款,最终的利息是365天的牢狱之灾。
2023年12月27日,陈德珍刑满出狱。她没有选择沉默,她选择上网。
在新浪微博和视频号上,她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直接点名刘莹书记“报假警陷害”。她贴出了刘莹的照片,配上文字,希望为自己讨个公道。
帖子引起了涟漪。2025年7月12日上午,和县副县长江晓华亲自登门,要求陈德珍删帖。
陈德珍再次选择了拒绝。
当天下午,她就被传唤到派出所。在讯问中,情绪激动的陈德珍:
脱去上衣抗议。
这一行为,为她的违法行为清单上,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阻碍执行职务”。
最终,她因“诽谤”和“阻碍执行职务”,被合并处以行政拘留18日。
在处罚决定书上,警方特意注明,陈德珍曾于2023年因寻衅滋事罪被判刑一年。这像是在试卷上给重点内容划线,提醒阅卷老师:
她是一个惯犯。
陈德珍的故事,在网络上发酵,最终漂到了湖南株洲,落在了尹建根的屏幕上。作为一名媒体人,他看到了新闻的价值,也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挣扎。
于是,他写下了那篇《报假警、陷害无辜者获刑!刘莹,看你还能横行到几时》。
文章的措辞很激烈,他或许以为,文字是手术刀,可以剖开脓疮。但他没料到,有时候,它也是一张请柬,邀请远方的警察来家里:
跨省做客。
据知情人士透露,和县警方在抵达株洲后,其实也曾犹豫过。他们在当地蹲守了好几天,似乎在评估这趟KPI的风险与收益。
是什么让天平最终倾斜,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是,尹建根被带走了。
尹建根的律师在会见他之后,向公安机关提交了取保候审申请。申请书中强调:
尹建根的发帖行为并未构成犯罪,对社会不造成危害。
道理说得很明白,但道理在权力面前,常常显得有些天真。
事件的核心人物刘莹书记,始终保持着沉默。但她的战绩,却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及。有网友统计,这已经是她主政下,第三次动用警力跨地区抓捕对她提出批评的人。
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能如此娴熟地调动县级警力,进行精准的跨省打击。这种能力,让许多研究企业管理和跨部门协作的专家都自愧不如。
人们纷纷猜测她的背景,她的靠山。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
一个官员最大的靠山,应该是人民和法治。
这话说得很好,好得就像一句广告语。
“寻衅滋事”这个罪名,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它可以是街头斗殴,也可以是网上发帖。它的解释权,被牢牢掌握在需要它的人手里。
尹建根和陈德珍的遭遇,让这个口袋罪再次成为焦点。批评官员,算不算“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在网上发声,算不算“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法律的解释,成了一门艺术。
最近湖南岳阳有过一个案例。一名居民因在网上发表了十二个字的评论,被行政拘留。两年后,湖南省高院再审,撤销了处罚,责令公安赔礼道歉。
这说明,即便是系统内部,对于“寻衅滋事”这把尺子的刻度,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只是,当事人失去的自由,却无法再回来。
这起案件,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还在一圈圈扩大。律师、学者、自媒体同行,纷纷发声。
他们寄希望于检察院,希望这道法律的防线,能守住底线,而不是成为橡皮图章。在司法体系里,检方有时被戏称为“端菜员”——公安做菜,检察端菜,法院吃菜。
人们希望,这一次,端菜员能看一看菜单,问一问后厨。
有法律人士发出警示,提醒那些具体办案的人员:当上级的指令明显违法时,执行者日后很可能成为背锅侠。因为,下指令的人往往不会留下证据,而执行者的名字,却会永远留在卷宗里。
这起由一笔三十年前的9万元砖款引发的连环案,至此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图景:
一个执拗的访民,一个敢言的媒体人,一个强势的书记。
陈德珍为了追讨一笔被赖掉的债,最终自己背上了累累案底;尹建根为了替一个陌生人发声,自己也成了需要被发声的对象。
他们的故事,像一个回环。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在解决问题,最后却发现,自己也成了问题的一部分。那张手机截图里的拘留证,那篇标题为《报假警、陷害无辜者获刑!刘莹,看你还能横行到几时》。的文章,以及那位被指三次抓捕批评者的乡镇书记,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某个切片。它粗糙,坚硬,又无比真实。
权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批评的声音可以被轻易地定义为“寻衅滋事”时,我们离一个健康的社会还有多远:
一部宪法写明了公民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但一本刑法里一个模糊的罪名,却能将这种权利悬置。
这本身就是法治进程中最大的讽刺。
人们常说,不要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尹建根用他的行动证明,有时候,你只是想讲几句真话,却无意中触碰到了别人最核心的利益。在一个不允许被批评的系统里,任何形式的监督,都会被视为挑衅。沉默是金,在这里不是一句俗语,而是一份生存指南。
最终,所有喧嚣都会归于沉寂,所有愤怒都会慢慢耗散。但那个问题依然悬在那里,像一口深井,映照出每一个人的倒影:如果阳光本身被视为一种滋事,那么黑暗,又将以什么样的名义,笼罩大地?
李宇琛(立于尘)
写于2025年9月15日
本文已开启快捷转载,欢迎转载至您的公众号
存档防删,接力传播
愿意借我公众号助我发文的朋友,请阅读此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