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页岛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东南侧,西隔鞑靼海峡与亚欧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北海道相邻,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哪怕开采了百年,石油储量依旧有70-140亿吨,还不包含库页岛周边海域尚未经过大规模勘探的部分。
奴儿干都司
历史上,库页岛就是属于我国的领土,在明朝时期,是归属奴尔干都司管辖的。
清朝入关后,库页岛在内的关外属于清朝的龙兴之地,自然不能随便让人踏足,导致关外地区人丁凋零,让沙俄有了可乘之机。
沙俄和日本都觊觎的地方
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开始,沙俄就开始在库页岛一带进行勘察活动,也意识到库页岛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价值,开始图谋将其吞并。
此前沙俄就一度图谋入侵黑龙江流域,引起清朝的忌惮,双方爆发了雅克萨之战。
当时清朝正值国力上升时期,沙俄没占到便宜,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而在《尼布楚条约》里,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土地,都是属于清朝的。
《尼布楚条约》划界示意图
只是清朝低估了沙俄对土地的贪婪,加上库页岛一带天寒地冻,每年也就点皮毛赋税,清朝后面都快忘了还有这里。
自鸦片战争后,沙俄先后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库页岛在外的外东北全部掠去,至此,库页岛沦为沙俄的土地。
沙俄的扩张
一听沙俄拿走了库页岛,最先着急的反而是日本人。
为啥呢?因为日本人也看上了库页岛。
库页岛和日本北海道就隔了个宗谷海峡,早在崇祯八年(1635年)的时候,日本就开始勘察库页岛了,并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库页岛南部建立了一些供渔民休息的据点,并逐步向北推进,而当时日本人称库页岛为“桦太岛”,而沙俄则称之为“萨哈林岛”。
库页岛和日本位置
所以,沙俄当时想要吞并整个库页岛,除了清朝,其实还有日本,因而在嘉庆八年(1803年)的时候,沙俄就和日本谈判,希望双方可以通商。
而此时日本正值闭关锁国,不愿意与沙俄通商。
既然谈不拢,那只能武力解决了。
而当时库页岛其实还在清朝手上,但沙俄和日本却为了库页岛连续打了三十年,直到沙俄通过不平等的条约,迫使清朝承认沙俄对库页的主权。
另一边,闭关锁国的日本也被美国轰开了国门,没有实力和沙俄继续竞争,只能先维持现状,直到明治维新后,通过日俄战争,逼着沙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夺得了库页岛南部。
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
但仅仅半个库页岛,显然满足不了日本的胃口,日本一直觊觎这里,而最好的时机,其实就是一战时期。
一战时期,日本为什么不趁机吞下整个库页岛?
说实话,一战时期,沙俄精力都放在欧洲,日本远离战场,完全有时间有精力吞下整个库页岛,可为什么没有趁一战的时候拿下整个库页岛呢?
要知道,一旦拿下整个库页岛,以库页岛当时已发现的石油资源,会让日本在二战期间,至少在石油上不会那么被动,属于极度有利益的一件事。
可结果在一战打的最厉害的时候,日本就没啥动作。
说白了,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陆军部,都没想到战争会以某一方的全面崩溃及另一方的惨痛胜利结束,也没预料到战争后期,俄国居然爆发革命。
那么当时日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就是如何重新调整世界大战后与英法德俄等列强国家的邦交关系。
山县有朋
一战爆发后,山县有朋、井上馨、松方正义、大山岩向内阁递交了《日俄同盟论》。
他们认为,一战的结局大概率也欧洲各国平局结束,战后则出现列强同盟关系的变化,比如德国和沙俄,可能在战后结盟,让俄罗斯可以放手解决远东问题。
要是日本在一战期间,激怒沙俄,那对日本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为避免一战结束后,德俄同盟的建立,山县有朋认为,日本必须率先搞出日俄同盟,迫使沙俄的关注点聚集在欧洲或者英属印度,而且日俄结成同盟,有利于日本拓展在中国的利益。
至于库页岛,尽管日本早就觊觎了,但在日本近代拓展的历史上,地位还是比较小众的,不值得为了库页岛而激怒沙俄,而且库页岛也不是那么好拿下的。
库页岛作为一个整体,南北因气候和地理条件,加上南北被日本和沙俄占据,早就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社会系统,比如库页岛南北城市之间,是没有铁路与主干道相连。
库页岛南北发展完全不一样
这意味着,想要从南向北,需要通过海上运输物资。
而鄂霍次克海在冬季还会结冰,无法运输的同时,待在北岛还得实现囤积大量的物资和煤炭。
这意味着向北推进乃至后面的占领,完全是重新开发一座常年积雪的新岛。
所以,在没有完成贯通南北的铁路,甚至未能完全掌握附近海域的情况下,控制沙俄麾下的北库页岛成本极高,太不划算了。
而且想要控制整个库页岛,还得防止沙俄支援远东地区,除非日本能够切断沙俄支援远东地区的命脉——西伯利亚铁路干线,而想要控制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日本就必须稳定控制贝加尔湖以东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才行。
以日本现在的国力,这是完全没法实现的事情。
所以说,仅仅以争夺北库页岛为目标,日本和沙俄的关系不仅会破裂,甚至再度爆发一场日俄战争级别的战争。
库页岛地形
而对于日本而言,就算占领了东西伯利亚地区,真正得利的反而是一旁的英国人(占据中亚)。
所以,还不如和沙俄结盟,夺取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呢。
基于这些认知,虽说日本早已将沙俄视为假想敌,但在日本陆军内部的立场,其实是亲俄的。
有英日同盟,为何还想搞日俄同盟?
那有读者问了,日本和英国之所以结盟,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沙俄而走在一起了,那日本为啥还想和沙俄结盟呢?
其实还是英国人贪婪。
日俄战争后,英美资本却趁机要求日本将东北的经营权向国际资本开放,相当于日本流血,英美得利。
日俄战争
迫于英国的压力,日本只能允许英美资本的进入,但为了避免英美资本做大,又引入法国资本。
而法国呢?其实也很乐意,在东北投资,能遏制德国资本在远东的扩张,同时又能促使沙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欧洲的事务上,以对德国施加压力。
尽管英日还是盟友,但日俄战争之后,日俄在共同对抗英美资本入侵的立场上,两国利益还是趋于一致的,很多日本军政高层,想的其实就是和沙俄缔结共同反制英美、瓜分在华利益的同盟。
1907年、1910年、1912年双方先后缔结了《日俄协约》,划分彼此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也让双方的关系日益密切。
因而一战爆发后,鉴于沙俄在步枪弹药供应方面出现问题,日本在1915年6月宣布,将给沙俄提供10万支步枪和2000万发子弹。
只是随着沙俄在德国的进攻压力下,陷入困境,不仅日本人,就连英国人也担心沙俄会背弃同盟转而与德国缔盟,然后联手进攻日本控制下的东北和英属印度,导致协约国战线崩溃,所以英国打算安抚一下沙俄。
一战欧洲战场
此前沙俄就向日本提出,希望加入英日同盟,以便将西伯利亚驻军调赴欧洲战场,当时日本认为,英日同盟的设立就是因沙俄而成立,如果引入沙俄,则会削弱同盟的效力,所以婉拒了沙俄的申请,而英国人也是如此。
但随着沙俄在战场上陷入困境,日本和英国一改其态度,尤其是英国人,希望日本尽可能回应俄罗斯的需求,只要不是违背英日同盟精神,无论是缔结日俄同盟还是提供武器援助都可以。
1916年1月12日,沙俄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大公访问日本,希望日本进一步加大对俄的军事援助力度,供应所需武器与军需物资,而作为答谢,沙俄拟将长春以北至松花江沿岸部分北满铁路的经营权让渡给日本。
日本战争地图
而得到沙俄的承诺后,日本立即行动,经过一番谈判后,双方在7月3日,秘密签署了《第四次日俄协约》。
其中正文规定,日俄双方不得加入任何针对对方的国际联盟,并将在远东地区的领土权益及特殊利益上密切合作。
而在秘密条款里,则约定,一旦中国落入敌对第三国控制,日俄将共同商议对策,并在因此爆发的战争中相互提供兵力援助。
至于英国,看到的是正文,表示可以将《第四次日俄协约》视为对英日同盟的有益补充,至此,日俄关系在一战期间发展为战略同盟,也是日本和沙俄关系的顶峰。
那库页岛呢?则依旧按照《朴次茅斯条约》的规定,继续以北纬50度为界,南库页岛归属日本,北库页岛归属俄国。
关系破裂,日本进攻库页岛
只是双方友好的关系仅仅维持不到两年,就因为俄国十月革命而走向崩溃。
日俄之所以结成同盟,就是基于日俄在远东势力相对均衡,且都有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而成立,当然,主要是日本担心打不过沙俄而引来沙俄的报复,这才希望和沙俄协调关系。
十月革命
但沙俄帝国覆灭了,日本认为,日俄同盟的关系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很显然,日本没有意识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以往的革命不一样,认为新生的苏俄政权和之前的传统帝国主义外交一样,在远东地区会以对德友好的方式进行扩张。
因而日本果断放弃了过去的日俄同盟,转而和北洋政府搞好关系,意图长期主导中国政局。
1918年5月,双方签订了《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其中规定,北洋政府会要对日军在北满、蒙东、俄国远东地区的作战负有协助的义务。
之后日本以协助远东白军、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名义派兵进驻西伯利亚,考虑到只要占领西伯利亚就能占领整个库页岛,因而没有立即出兵库页岛。
但日本对西伯利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引起欧美列强的警觉,加上一战后,欧美列强又重新恢复了对远东与西伯利亚事务的干预,尤其是美国,强烈反对日本将东西伯利亚地区纳入势力范围。
日本绘制的库页岛全图
国际上孤立的同时,日本在一战后,先遇到大米骚动,又遇到经济萧条,战后裁军与和平呼声的高涨,加上苏俄红军在东欧取得连番胜利,日本已经没法维持在西伯利亚的出兵行动了。
为避免和苏俄爆发正面冲突,日本和苏俄达成协议,希望在远东建立一个缓冲国。
而沙俄呢?表面同意,但在远东的苏俄游击队却拒绝接受此一决定,坚持与日军及日本支持下的武装发生交锋,冲突愈演愈烈。
1920年,位于尼港日本驻军偷袭附近的红军游击队未遂,激怒了附近活动的苏俄红军指挥官雅科夫·特里亚皮岑。
随后,雅科夫·特里亚皮岑组织了兵力攻克了尼港,以复仇的名义杀光了当地所有的日本侨民和战俘,并处决了当地的日本领事。
消息传到日本,原本希望结束西伯利亚出兵的日本原敬内阁在民怨沸腾下,宣布出兵北库页岛,报复性的攻占了北库页岛的三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及斯帕斯克达利尼,并打算在尼古拉耶夫斯克登陆。
日本出征前的誓文
为避免日军的报复,雅科夫·特里亚皮岑下令撤退,并在撤退前烧掉整个城市。
既然出兵了,自然得拿下利益。
1920年,日本以“保障占领”的名义控制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北地区,然后想苏俄提出了租借北库页岛八十年的索赔要求。
而此时苏俄正忙着内战,无力干预,只能听之任之,日本乐见其成。
随后日本成立“萨哈林军政部”,开始移民,希望这些移民以建设新领土的标准开经济活动,很显然,日本这是打算拿下整个库页岛。
吞并库页岛的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此前说过,库页岛南北其实是相互独立的,尤其是库页岛北部的环境,以至于在这里开发所消耗的粮食、煤炭和木材等生活必需品无法自给自足,完全依赖于外面运输,加上交通设施不便,北库页岛哪怕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得进口木材。
这就很要命了,毕竟在这里居住、生产,需要大量木材,而因运输问题,又缺乏足够的木材加工设备,中能从南库页岛、北海道等地通过海路进口木材,导致建设的成本相当高。
库页岛的冬天
加上移民所需要的生活物资经过昂贵的陆路运输后,物价极高,移民自然不乐意前往物资匮乏的偏远地区,只能集中在物流相对方便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亚港)居住。
所以,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实现库页岛的有效开发,唯一的办法,就是斥巨资修建纵贯南北的铁路。
但这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只能一步步来,毕竟北库页岛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而这是日本现在急需的,哪怕成本再高,也得拿下。
但日本的扩张引起列强的不满,尤其是美国,极力反对日本在鄂霍次克海及东西伯利亚扩张势力,加上日本国内经济长期萧条,无力长期大规模开发,只能被迫撤出库页岛滨海地区的军队,以避免与苏俄发生冲突,转而通过非军事手段,解决北库页岛问题。
沟通库页岛东西的丰真线
1922年,日本提出花1亿日元的代价,向苏联购买北库页岛,就像当初美国购买阿拉斯加一样。
此时的苏联,其实也不希望和日本开战,加上战争结束,需要经济建设,表示日本可以买,但需要十亿日元,这可比日本的开价高了十倍,属于狮子大开口了,以至于日本认为,苏联没有诚意。
实际上,当时苏联内部其实是有一部分人支持,就是希望卖个好价钱以缓解当时苏联的经济压力。
库页岛
只是苏联要价过高,加上负责这件事的苏联官员态度消极,让日本认为,苏联没有诚意出售北库页岛,于是转而求其次,表示以获得北库页岛的石油和煤炭采矿权为条件撤军。
而这个提议得到苏联的认可,尽管日本没有获得北库页岛,但却获得了北库页岛的石油开采权,要知道整个库页岛石油储量丰富,已经获得南库页岛的日本加上北库页岛的石油开采权,二战应该不愁石油资源了,可为啥二战期间日本还是受困于石油呢?
主要还是苏联为了抑制日本在北库页岛和远东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吸引美英企业到远东发展,避免日本商人的垄断,同时发展苏联本土企业发展,试图遏制日本的经济活动。
1927年8月,苏联决定削弱日本在北库页岛的权利,并在当地培养能够与日本企业抗衡的本国企业,成立了国营萨哈林石油公司,然后鼓励俄罗斯人移民,有效遏制了日本在北库页岛的经济渗透。
如今的库页岛,石油开采
至此,日本在北库页岛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基本还是在南边。
而库页岛南部,也在二战后期,成为苏联的领土,日本彻底退出了库页岛的争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