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外长苏杰生一句“西方对中国太宽容,对印度太严”,撕开了国际政治中一张精致的双重标准面具。这句话不是外交场合的客套话,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账单。
西方为何对中印采取双重标准?
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2025年3月印度商业报道主办的论坛上,直接抛出一个让西方尴尬的观点:全球秩序已经改变,但西方在对待中印时仍然明显厚此薄彼。他的发言引发台下听众不同反应,有人点头赞同,有人皱眉深思。
苏杰生这番话不是即兴发言,而是将时间往前推了两百年,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当时的大英帝国正在和沙皇俄国较量,担心中国落入俄国势力范围,于是将中国摆在“缓冲带”的位置。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确实存在,但同时也通过条约、金融和影响力渗透,试图把中国塑造成西方阵营里的“优等生”。相比之下,印度则完全沦为殖民地,资源被大量抽走,文化被彻底改造。
这种历史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发展起点完全不同。中国较早被纳入全球工厂体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印度经历殖民剥削后,独立后需要从头开始补课,修路、通电、建工厂,每一步都要付出更多努力。
等印度想要转身追赶时,发现跑道已经被其他国家占领先机。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西方在规则制定、投资准入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对印度设置更高门槛。
苏杰生的叙事刺痛了许多印度人的民族自尊心。印度独立后渴望在世界舞台上挺直腰杆,却发现资本和掌声更多投向了中国的发展模式。这种挫败感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印度决策层也引起强烈共鸣。
西方双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苏杰生不仅提出历史观点,还列举了现实中的具体例证。中国制造业已经成型,全球供应链围绕中国运转,即使西方与中国存在巨大意识形态分歧,在贸易和技术转移方面仍然给予相当程度的宽容。
相比之下,印度虽然市场庞大、人才资源丰富,却总是面临各种壁垒。外资流入规模只有中国的一小部分,这不是因为印度运气差,而是西方战略偏好不同导致的结果。
有人形象地比喻印度的发展像是背着包袱跑马拉松,跑得急切,肩膀却被勒得生疼。这种发展困境不仅影响经济进步,更伤害了民族自豪感。
2025年8月,美国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加征50%关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从过去的1%上升到35%,这是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实际考量。
然而西方对此采取强硬态度,要求印度谴责俄罗斯、跟进制裁、停止购买俄油。苏杰生回应得很直白:欧洲有欧洲的视角,印度有印度的考量。
印度与俄罗斯有传统友谊,能源安全是硬性需求,不能轻易放弃。所谓国际原则,有时成为某些国家给他人戴紧箍咒的工具。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这点印度与欧洲没有区别。
在技术转让和投资审查方面,西方对印度采取更严格标准。安全顾虑、制度担忧、政策连续性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审批过程中的“红灯”。这种差异对待让印度感到不公平。
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争取公平待遇?
苏杰生作为莫迪政府的外交负责人,肩负着推动“印度崛起”的重任。他的外交口径一向清晰:印度不依靠冲突,不走扩张道路,而是依靠民主制度、经济韧性和文化底蕴。
多边合作是印度外交的主轴。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印度成功推动将非洲联盟纳入G20体系,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更多发言权。这个举动被许多发展中国家记住和赞赏。
苏杰生对多边主义的判断直言不讳:世界正在分裂,信任正在流失。许多国家从国际体系中索取多而贡献少,导致体系越来越脆弱改革已经不能再拖延。
在2025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他直接指出旧世界秩序已经过时,而且过于偏向西方。这种直率批评彰显了印度寻求国际秩序改革的决心。
这些动作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安全与经济的双重考量。到2025年8月,苏杰生又补充了一个关键观点:中印关系不取决于印美关系。
这个澄清像是给外界泼冷水,提醒不要将中印关系与印美关系捆绑在一起。印度和中国都在重塑全球秩序,也都需要面对彼此之间的现实问题。
苏杰生访问北京会见中方官员,讨论多极化和国际架构问题。但一些难题仍然悬而未决,需要双方继续努力。
印度如何争取更公平的国际环境?
苏杰生将西方的双重标准摊开来讲,既是宣示也是试探。他向外界宣示印度需要更多空间,不愿成为他人博弈的附庸;他向伙伴试探是否愿意在能源、供应链、科技合作上给印度真正可落地的机会。
印度的现实主义也体现在对华关系上。边境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印关系就很难回到全面热络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两国都在谈论多极化,都想把世界从单一叙事中解放出来。
这对邻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映照。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摸索。
最困难的是如何结清“历史账单”。两百年历史带来的观感差异,转化为今天的投资犹豫、技术门槛和叙事优势差距。要撕掉“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标签,不能靠空喊口号,只能依靠时间和实际成果。
印度要想获得更高话语权,必须在制造业、供应链和科技治理方面拿出可信的产品与规则。这条路不会很短,但一旦走通,资本和技术的风向就会随之改变。
苏杰生把“利益”摆在桌面上,也就等于把双重标准拿出来曝光。西方在能源问题上有自己的盘算,在产业转移上有自己的界限。要求别人时标榜正义,轮到自己就讲究灵活。
这话虽然不好听,却反映了国际政治的现实。印度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把握主动,将早期的“被动挨打”转变为“选择性承受”。
中印的发展不是你消我长的关系,两国都在向上发展,只是方式和节奏不同。一个在全球制造深水区扎根,一个在多边舞台和市场潜力上拓展。
只要能够实现经贸风险的结构性分离,竞争不一定必然导致对抗。现实主义的意义就在于此:为双方保留回旋空间。
印度正在通过产业升级和多元外交争取更多话语权。在电动车、半导体等领域寻求自主创新,同时加强与非盟、金砖国家的合作。
这些努力正在逐步见效,但前路依然漫长。国际政治从来不是公平的游戏,但通过坚持和智慧,印度正在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位置。
尾声
苏杰生的抱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政治中最真实的一面:规则永远由强者书写,但强者未必永远强大。印度不再满足于做“别人剧本里的配角”,而是要在能源、供应链和科技合作中拿到实实在在的份额。
历史的天平正在晃动,西方那双“挑剔的眼睛”终于遇到敢直视它的目光。国际游戏的规则从来不是公平的,但玩家可以改变游戏——印度正在学习如何成为游戏规则的改写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