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回上诉维持原判,79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最终还是栽在了82岁美国女作家卡罗尔的手里,名誉诽谤赔偿金加上罚金共计8330万美元(约6亿人民币),堪称天价。
一场长达近30的性侵案,为何直到现在才迎来结果?女作家描述的细节,又有没有可能在特朗普身上发生?
想看懂这笔钱是怎么来的,就得先拆开来看,这其实是两个案子,或者说是一场官司的两个阶段。2019年,卡罗尔突然向法院起诉特朗普曾于1996年的一天,在纽约第五大道声名赫赫的波道夫・古德曼百货公司更衣室对她实施了性侵。
根据她的描述,她与特朗普是偶然间相遇,因为都是公众人物,本就互相赏识的两人很快就聊到了一起。只是聊着聊着,特朗普突然“发狂”,竟然妄图在更衣室中对她实施侵犯,因为她的奋力抵抗两人还发生了争斗。
可毕竟卡罗尔是一名女子,很快就被特朗普“拿下”,而且她是被特朗普用强推到墙上,之后对她进行了侵犯。由于害怕,她第一时间并未爆出,记过近三十年来这件事就像一场噩梦萦绕在心头,终于在2019年她选择不再隐瞒。
此案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场“政治诬陷”,而法院的第一个判决在2023年5月,当时陪审团认定特朗普对女作家卡罗尔实施了性侵和诽谤,但没有认定“强奸”成立,那一次,他被判赔500万美元。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对特朗普来说,可能只是众多麻烦中的一桩。但他没有停下,他继续在公开场合猛烈攻击卡罗尔,骂她是“疯子”,说整件事是“骗局”和“彻头彻尾的诈骗”。正是这些言论,引爆了第二次审判。
2024年1月的第二次判决,焦点完全集中在特朗普2019年以来的持续诽谤上。这次的判决金额直接飙升到了8330万美元,其中,1830万是补偿性赔偿,用来弥补卡罗尔的损失。而另外那6500万,是惩罚性的。
法院的逻辑很清晰:惩罚性赔偿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被告“恶意和放肆”的恶劣行为,同时起到震慑作用。法官们认为,特朗普的行为“应受谴责的程度非常高”,他明知自己的言论会带来什么后果,却依然我行我素。
法院记录证实,在特朗普的言语煽动下,卡罗尔收到了成百上千次的死亡威胁,这不再是简单的口水仗,而是用影响力去碾压一个普通公民。所以,这8330万美金,罚的不是三十年前的旧事,而是他败诉后依旧不依不饶、藐视司法的傲慢。
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在上诉时,抛出了一个重磅理由:总统豁免权。他们辩称,特朗普在2019年发表那些言论时,身份是美国总统,因此他的言论属于公务行为,应该免于民事诉讼。
这个主张,让案件的性质瞬间升级了,它不再只是一桩名人诽谤案,而是对美国总统权力边界的一次严肃拷问。一个总统,是否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随意攻击一个指控他的公民,而不用承担任何法律后果?
上诉法院给出的答案是响亮的“不”,法院在裁决中明确驳回了豁免权主张。法官们甚至用了“非同寻常且史无前例”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特朗普对卡罗尔的连番抨击。这番评价本身,就等于否定了这是正常的“职务行为”,而且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
要知道,自今年1月再次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正面临着超过300起诉讼。这次的裁决,无疑是给所有这些案件树立了一个标杆:即便是美国总统,也不能将个人具有恶意的行为,藏在“豁免权”这把保护伞下。法律的铁壁,不会为权力弯曲。
有意思的是,这桩案件在美国社会激起的反响,就像一面棱镜,不同的人透过它,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这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的高度撕裂。
在支持卡罗尔的人看来,这是“我也是”(MeToo)运动的一次伟大胜利。一个年过八旬的女作家,敢于站出来指控一位前总统和现任总统,并且最终赢得了官司,这本身就是对无数女性受害者的巨大鼓舞。她们认为,这证明了在美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究会到来。
在特朗普的庞大支持者阵营里,故事的版本截然不同,他们坚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迫害。他们认为,民主党和“深层政府”正在利用司法系统作为武器,不择手段地攻击他们的领袖。特朗普本人也反复强调,指控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在他竞选时抹黑他。
案件本身的复杂性,也为这两种对立的叙事提供了土壤。事情发生在遥远的1996年,缺乏直接的物证,陪审团的裁决更多是依赖于双方的陈述、证人证词和间接证据。
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细节是,特朗普在法庭上,竟然把卡罗尔的照片误认成了自己的前妻玛拉·梅普尔斯。这一幕,在卡罗尔的支持者看来,戳穿了他“根本不认识她”的谎言。但在特朗普的支持者眼中,这或许只是一个无心之失,甚至是被断章取义的陷阱。
就这样,一桩法律案件,彻底演变成了一个无法弥合分歧的社会话题。双方都从自己愿意相信的角度去解读“事实”,真相本身反而变得模糊不清。
回过头来看,这场持续数年的法律大战,与其说是为了一桩三十年前的旧案讨个说法,不如说是对权势者言语责任的一次清算。那张接近九千万美元的罚单,最终惩罚的,是特朗普拒绝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拒绝尊重司法程序的态度。钱,是为他的“嘴”付出的代价。
当然,故事还没有走到终点,特朗普的律师团队已经放话,将继续向最高法院上诉。这场围绕权力、法律、言论自由和性别议题的争斗,注定将继续在美国社会上演,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司法的未来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