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和平区、辽中区和康平县高度重视建筑垃圾的规范管理,分别从设施建设、智能监管和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为营造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和平区通过多部门协同,构建起以“四化”为特点的治理体系。该区统筹协调城建、城管、执法、生态、公安及街道等多方力量,形成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协同化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促进信息互通,明确各部门在源头管控、运输监管和违法查处等方面的职责,有效打破部门壁垒;实施高压化执法,针对非法倾倒、运输和处理等行为,采取夜间突击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查处力度;推进源头化管控,由城建部门督促施工单位按规定处置建筑垃圾,严格控制新增量,城管部门则负责审核运输车辆资质、规划行车路线及核验处置地点,实现全流程规范管理;同时依托智能化监管,利用建筑垃圾信息管理系统对垃圾产生、运输和处理环节进行全程跟踪,显著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效率。截至目前,和平区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现象已得到有效遏制,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升,城区环境持续优化。
辽中区以“智能监管+便捷服务”为核心,不断提升建筑垃圾处置效能。该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营一座占地0.5公顷、总容量1万立方米的建筑(装修)垃圾中转站,由专业企业负责日常运营,城管部门实施监管,确保中转站安全规范运行。同时,全面应用“沈阳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对运输企业及车辆的全流程动态监管,有效防范违规倾倒和沿途抛洒。针对零星垃圾和家庭装修垃圾,辽中区创新推出线上收运模式,通过“沈阳数字城管”微信小程序申报,已累计受理订单888单,清运垃圾2149.65吨,清运效率大幅提升。此外,通过社区宣传广泛普及规范排放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
康平县坚持机制先行与严格管控并举,不断巩固建筑垃圾治理成效。该县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确保措施、责任、人员和落实“四到位”,由城乡管理综合执法队对违法倾倒、抛洒滴漏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高标准建设一座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容积1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配备降尘设施并与市级监控系统联网,实现实时监管。康平县还委托专业企业统一办理运输资质,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门审批窗口,进一步规范运输许可流程。在宣传方面,通过进入工地、小区和商铺开展法规宣讲,结合日间检查与夜间巡查,严厉打击各类违规行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工作。
和平区、辽中区、康平县通过差异化的探索与实践,分别在建筑垃圾“智能处置”和“机制管控”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为沈阳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助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