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实体书店是城市的文化灯塔 。 但如今, 越来越多书店挂上“停业通知”。
图片来源:现场拍摄 可奇怪的是,就在实体书店整体 势 微的当下,书店里的文创产品却悄悄火了——笔记本、书签、帆布袋卖到断货,联名款一上架就被抢空。
实体书店到底难到什么程度? 5年关店 1.4万家 根据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实体书店发展报告》显示 , 全国独立实体书店数量从2019年的近3万家锐减至2024年的1.68万家,5年内减少了44% ,平均每年有超过 2600 家书店停业 。 尤其是2020年 新冠疫情 期间 ,实体书店遭遇重创。 2020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5.08%。其中,实体店渠道同比下降高达33.8% 。 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关门,是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多。 2024年 实体店 销售额 呈现负增长 , 而 2015年前几年增速 虽 放缓 但仍有增长,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在这样“关店增多、卖书盈利难”的背景下,文创产品的表现却成了“意外惊喜” 。
文创产品到底有多火?
暑期收益突破4.4亿元 可能有人会说:“文创不就是小打小闹卖些小玩意儿吗?能撑起书店的营收?”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国潮文创展区人气持续火爆 。“全部卖完了,一个都没有了!”、“这款产品现在正在补货中,请您稍等一会儿。” 货架售空、补货一轮接一轮、排队队伍蜿蜒曲折 。 江南三大名楼系列立体冰箱贴两天卖出超5000枚,炎炎祈福旋转冰箱贴连样品都被观众“强行”买走 。鄂人文创热卖的“热芍了”、武汉蒜鸟方言系列玩偶、蒜鸟冰箱贴等产品一天补货两次仍然供不应求 。 博物馆文创同样表现抢眼。今年暑期,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突破4.4亿元,成为文化消费的“现象级”案例 。 “ 最高峰单日卖出2400件,上线3 个月销量破9万件,日均也有1000多件。”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发展部主任王亮 介绍到。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文化制造业(包括玩具、工艺美术品等实体文创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4.96万亿元,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达3.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和6.2%,两者合计占文化产业总体营收的比重接近43%。
文创消费不再是“买纪念品”式的低价消费,而是成为了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品质、更独特的设计、更强的文化IP和情感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
谁在买书店文创? 00后占比 81 %,文化认同感比价格更重要 任何产品的爆火,都离不开“找准人群”。书店文创能崛起,关键是抓住了最有消费力、也最懂“文化消费”的年轻人。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对1337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 显示,78.8%的受访青年购买过周边文创产品,00后的购买热情相对更高(81.0%)。 59.5%的受访青年因产品设计独特精致而购买;54.0%因喜欢创意理念;42.6%出于对IP/文化内容的喜爱 。 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通过消费文创产品来表达自我、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满足。 这个群体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文化付费意愿强”,他们愿意为“有故事、有设计”的产品买单,而不是只看价格;二是“社交分享需求高”,买到喜欢的文创后,会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形成二次传播。
年轻人偏爱哪些文创产品 ? 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这些文创买单?
- 文化内涵与颜值:消费者选购文创产品时,最关注的因素是纪念意义(54.44%)、文化内涵(51.33%)和美观性(50.67%)。这解释了各类IP联名产品受欢迎的原因,它们通常很好地融合了这些要素。
- 实用性与个性化并存:穿戴类(如文化衫、帽子、手提袋,占比30.34%)和文具手帐类(占比28.01%) 文创产品受到较多喜爱。这类产品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表达,能满足日常使用和展示个人审美的双重需求。
- 为“独特”和“热爱”付费:不少青年消费者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45.78%) 寻觅珍贵绝版或热门难买的文创产品,他们追求独特性和稀缺性,以及愿意为特定兴趣付费。

对比一下老一辈的消费观念,就能更明显地看出差异。调研显示,50后、60后在购买文创产品时,最关注的是“性价比”;而90后、00后中,更多人在意的是“设计是否独特”“是否有文化内涵”。
文创凭什么比图书更赚钱? 毛利率差2倍,库存周转快30天 从商业角度看,文创产品能成为书店的 新商机 ,核心原因是 “ 盈利更高 ” ——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成本,卖文创能赚更多钱,还能减少库存压力。 ➡️ 先看毛利率。 根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2024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1129亿元,但市场总体保持稳定而非显著增长 。实体书店销售的图书毛利率普遍不高,尤其是与文创产品相比:
- 图书毛利率: 通常在20%-35% 之间,其中教辅类和专业书籍可能略高,但大众读物普遍较低。
- 文创产品毛利率: 普遍在40%-60% 之间,部分独家设计、联名款或手工制作的文创产品毛利率甚至可达70%以上。 部分手工文创、联名文创的毛利率能超过80%。

文创能拯救实体书店吗? 30%书店靠文创实现盈利,但仍有2个致命挑战 既然文创这么赚钱,那实体书店只要多卖文创,就能摆脱困境了?但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文创能“缓解”书店的压力,却未必能“拯救”整个行业。 第一是“ 同质化 严重” 。 随着文创兴起,不少书店跟风销售类似产品,如帆布袋、古籍笔记本等,导致“款式相似、设计雷同”的问题突出 。根据赛迪智库的报告,国内文化创意消费品存在原创能力不足、IP生态薄弱等结构性矛盾 。许多产品依赖“文物图腾+通用载体(如杯子、玩具、文具)”的模式 ,缺乏深度故事背景和持续的情感连接,导致生命周期短,用户黏性不足。 消费者调研也显示,35.33%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文创产品文化内涵不足,过于追求网红效应;34.89%的消费者认为文创产品存在溢价严重的问题;同时,30.00%和29.56%的消费者分别认为文创产品形式单一和缺乏创新 。

文创不是“救命稻草”,却是“新的可能” 我们再回头看最初的问题: 实体书店都快消失了,为啥文创产品还卖爆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文创产品抓住了文化消费的新趋势 。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买一本书”,而是希望通过消费,获得“文化认同感”和“情感价值”;实体书店也不再是单纯的卖书场所,而是变成了文化体验空间,文创则成了连接书店与消费者情感 的 纽带。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创不是实体书店的“救命稻草” 。 如果书店只靠卖同质化的文创产品,而忽略了图书的核心价值和阅读体验的营造,最终还是会失去竞争力。文创的真正意义,是为实体书店提供了新的可能:它让书店从卖产品转向卖体验,从单一盈利转向多元营收,从被动等待顾客转向主动吸引顾客。 毕竟,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的文化灯塔,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灯塔,因为文创,因为创新,重新亮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