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艘核潜艇从印度返航俄罗斯,开着发动机,却只敢在水面漂。原因是艇体被炸出了问题,连壳子都塌了。俄方专家检查后给出评语:没修的价值,只能报废。
这艘潜艇,就是俄罗斯租给印度的“查克拉-2”号。本来租期十年,结果没撑到最后,就带着满身伤回了娘家。租艇变废艇,俄罗斯人这回算是彻底记住了教训。
紧接着,2017年,俄罗斯人开口了:下一艘潜艇可以租,但价码是30亿美元。这次租的,是第三艘“查克拉”,按照协议要在2025年前交付。
很多人不解,印度一边提前还艇,一边还心甘情愿掏高价,图的是什么?
回过头看,从1988年第一次租核潜艇,到如今三十多年,印度三次从俄罗斯租艇,每一次都留下了“技术难题”“事故记录”和“昂贵代价”。
租潜艇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俄罗斯要的不是“付款即走”,而是控制、制衡与保障。这买卖,精着呢。
30亿美元买“补课”——印度交的是钱,俄罗斯收的是教训
2012年1月底,印度从俄罗斯租来了第二艘阿库拉级核潜艇,编号“查克拉-2”,艇体原为971型“海豹”号,2006年下水,由俄罗斯造船厂建造。
这次交易,为期十年,当时租金为9亿美元,属于攻击型核潜艇。
查克拉-2到手时,印度媒体普遍视为海军“质变式升级”。这艘核潜艇配备鱼雷、巡航导弹,具备长时间水下航行能力,可护航航母,也可担任战役侦察。
印度给它起了个充满“武力感”的名字——查克拉,意为轮盘战神。
但问题接踵而至。查克拉-2号在租期未满时出现重大安全事故。2020年春季,该艇在海上航行时,高压气瓶发生爆炸,导致两层壳体严重受损。
潜艇结构包括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爆炸直接破坏了承压系统。无线电设备和水声探测系统也一并遭到破坏。这起爆炸事故,使潜艇彻底失去隐身航行能力,只能以水面航行状态返程。
2021年6月,印度将查克拉-2提前归还。为了确保返航安全,俄罗斯出动“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号反潜舰及“卡拉尔”号拖船,从新加坡樟宜基地起航,对潜艇全程护航,直至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母港。
潜艇抵达后,俄方工程师检查发现,损伤远超预期,艇体变形,设备失效,维修成本远高于整艇剩余价值。最终,查克拉-2被列为“报废”,无法继续使用。
这艘潜艇原本是技术输出的典范,结果成了安全事故的案例。俄罗斯人这次吃了大亏,九亿美元打了水漂,甚至损失一艘原本可继续服役的主力艇。
这笔教训被牢牢记下。合同虽然有终止条款,但装备一旦报废,损失不在印度账上,俄罗斯自然要在下一次交易中把账补回来。
2017年,俄罗斯与印度谈判第三艘核潜艇租约,明确要求30亿美元租金,租期依旧为10年。潜艇编号“查克拉-3”,仍为阿库拉级,交付时间不晚于2025年。
这30亿不是简单涨价,是一次风险对冲。潜艇核心设备对外不可维修,舰体一旦出事只能自担后果。俄方不仅要重新升级艇体,还必须在合同内塞进更多安全保障条款。这不是租艇,是收“维修教训费”。
查克拉-2炸出了一个结果——核潜艇这东西,不光是“能不能用”,更是“会不会用”。接下来,俄方再租潜艇,先看信用,再谈价格。
前车已翻,这次开个天价先“压惊”
2017年的这次谈判,俄罗斯态度发生了变化。前两次租艇都签得利利索索,这次却显得格外谨慎。原因只有一个:风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问题。
印度此前两次租艇,第一次(1988-1991)是苏联C-1级核潜艇,被印度命名为“因斯查克拉”号,三年租期,技术封锁严重,只能跑数据,不能打仗。
第二次(2012)用的是新型艇,却被炸了回来。第三次还想租,俄罗斯当然要设限。
这一艘查克拉-3,并非现成艇,而是在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进行升级改装的老艇。俄罗斯《经济时报》称,该艇将安装印度本国的通信与探测系统,整个升级过程中,印度技术人员可全程参与,以此获取关键经验。
这场交易表面是“租艇”,实则是“换技术”。俄罗斯愿意给“学徒”上课,但这次开出了名师价。合同金额达到30亿美元,对比来看,美国海军最新型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单艇造价也不过在30亿美元左右。
租一艘老艇,用的是俄罗斯平台,装的是印度系统,还得等到2025年才能交付。如此价码,怎么看都不像“友好价”。可印度还是签了。
原因并不复杂。印度海军已形成“双航母+核打击”框架,但缺少攻击型核潜艇,战术链条中段断层。没有攻击核潜艇,航母护航靠常规潜艇完成,潜伏力、续航力都不够。战时航母暴露,战巡舰队成靶标。
而攻击核潜艇可长时隐蔽、快速反击,配合远程巡航导弹,构成完整水下打击体系。印度从2012年起始终想填补这一空白。
但爆炸事故之后,印度手上已无一艘攻击核潜艇。2021年归还查克拉-2后,印度海军在攻击核领域彻底清零。
对印度来说,不租就等于裸奔。30亿虽高,但“无艇更贵”。从俄罗斯角度看,前两次都没赚到技术溢价,这次必须换思路。不仅开价高,还设置了完整的交付、返还和损毁机制。
这笔账不只算在核潜艇上,还包含了维修保障、技术监督、设备许可、人员培训、责任追溯等一整套管理体系。查克拉-3不是一艘艇,是一次“封闭运行的交易闭环”。
三次交易,前两次教训加起来,就是这次30亿美元的账本明细。
不想当房客,能不能造得起房?
2024年10月,印度宣布拨款4500亿卢比,用于建造两艘攻击型核潜艇和采购31架长航时无人机,总金额约53.5亿美元。这是印度首次提出“完全国产化”攻击核潜艇计划。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核潜艇将在印度本土造船厂建造,艇体平台、推进系统、电子通信等将整合印度本土技术。这标志着印度在水下核打击能力方面试图脱离俄罗斯供应链。
官方表述上说得很清楚:“携带常规武器”“用于海域监控和战略威慑”,实际目标,是建成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多任务核潜艇平台。
印度此前虽已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歼敌者”号,但该艇主要用于携带核弹头导弹,部署目的在于战略核威慑。而攻击核潜艇以常规鱼雷、巡航导弹为主,执行战术打击与航母编队掩护任务。
两类潜艇用途不同,建造难度却一样大。潜艇的核心技术包括核反应堆安全系统、降噪推进装置、精密武器对接平台等。这些技术高度保密,不对外转让,印度此前依靠俄罗斯工程团队才勉强实现操作。
此次宣布国产潜艇建造,尚未公开技术来源。资料中提到,在查克拉-3的改装中,印度工程人员将深度参与设备升级过程,获取操作经验。这一步几乎可视为“国产化试验田”。
从租艇到学艇,从学艇到造艇,印度试图完成闭环。问题在于——时间不等人。查克拉-3预计2025年交付,而国产核潜艇项目刚刚批准,至少需要5-8年研制周期。期间印度海军攻击核力量仍为空档。
所以印度并未放弃租赁模式,而是“边租边学”。一边高价租艇维持战力,一边吸经验攒技术,为本土建造铺路。这条路走得谨慎,也走得被动。
核潜艇不是快餐工程。印度想从房客变房东,但真正建好“房子”之前,钥匙还得暂时交在俄罗斯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