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他太坏了。拜托贾老板,官媒都下场发声了,罗永浩那面已经挂出免战牌了,你说你为什么还多嘴说这一句呢?你自己以为你很委屈,其实你知道吗,现在最最委屈的,是接近 1.8 万的西贝员工啊。我算是能理解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了。
这本来是一场可以迅速平息的风波。消费者,哪怕是名人消费者,对一顿饭的体验发表看法,在当今的餐饮行业几乎是家常便饭。正常的公关路径无外乎是“真诚道歉-表示改进-欢迎监督”这套标准动作。然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却选择了一条最令人费解的路:他将一位消费者的吐槽,直接定性为“网络黑社会”的恶意攻击。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瞬间改变了事件的性质。它不再关乎一道菜好不好吃,而变成了一场关于道德和动机的战争。这就好比别人说你球打得不好,你直接指责对方是黑帮来砸场子,这架还怎么吵?
你说说这件事,罗永浩自己都很委屈,他公开表示说,我就是去吃了个西贝,我是个消费者,我感觉不好吃,我发了几句话吐槽一下,我有什么错呢?你不经常说吗,啊,顾客虐我千万遍,我仍待顾客当初恋。那罗永浩心想,我也是顾客呀,我真金白银花了钱去消费,我感觉不好吃,那怎么我还不能评论一下吗?
罗永浩的委屈,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心声。餐饮行业的核心是“体验经济”,顾客支付的钱里,不仅包含食材成本,更包含了环境、服务和烹饪技艺的价值。当一个消费者,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感到体验与预期严重不符时,他就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西贝自身倡导的“待顾客如初恋”的服务理念,在此刻显得格外矛盾。贾老板的回应,仿佛在说:“这句话只适用于乖乖买单、不给差评的‘初恋’。”
结果罗永浩说我就讲了你一句话,然后你呢,你看看你怎么做的,你简直统通都是自杀的行为啊。罗永浩那是身经百战,和多少人打过嘴仗,但是从来没有这一仗打的这么富裕过,你都不需要打,人家刀剑自己插自己肚子上,插自己胸膛上,所以罗永浩都有点感觉啊,这是不是有点胜之不武了。人家已经高挂免战牌了,说这个事就到此为止吧,因为确实全国各地多家西贝门店,已经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状态,老板自己都承认,一天营业额少 100 万,未来可能少 200 万、300 万,甚至更多。
这场“战争”的荒谬之处在于,一方还没真正发力,另一方已经自乱阵脚,溃不成军。贾国龙的一系列回应,被网友逐一放大、解读,成了“自杀式公关”的经典案例。先是坚称“西贝没有预制菜”,只有“中央厨房”;后又解释“冷冻一年”的食材符合国标,安全无虞。这些技术性辩解,在汹涌的公众情绪面前,苍白无力。人们看到的不是严谨的工艺标准,而是一个试图用专业术语规避核心问题的企业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价值感。是消费者觉得花了现炒的钱,吃到了加热的菜。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的,日均百万级的营业额下滑,是消费者用脚投出的最残酷的票。
咱们不心疼贾老板,咱们也心疼这快 2 万的西贝员工啊,这后面也是 2 万个家庭啊。本来人家生意做的好好的,就因为老板现在一上头,那你要带着这些员工跟罗永浩打,你是跟罗永浩打吗?你不是啊,你是和整个网络在打呀。
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决策是老板一个人做出的,但后果却要由整个体系来承担。那近两万名一线员工,厨师、服务员、保洁阿姨,他们无从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却可能最先感受到客流量锐减带来的寒意——他们的工时、绩效乃至工作机会,都可能受到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危机,最终会传导成无数个普通家庭的生计压力。老板的“上头”,让所有员工被迫卷入一场他们根本不想打、也打不赢的战争。
我觉得归根结底啊,还是贾老板对自己是不是太自信了,他认为啊,只要我这个菜不是拿出来一加热,给你端到盘子上的,我就不叫预制菜;只要我的鱼香肉丝,肉丝是肉丝,料包是料包,我分开冻的,哪怕冻了一年两年,我打开在我的店里,给你加热个一两分钟,我就不叫预制菜,因为国标就是这么定的。可问题是这两天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大把的西贝门店被采访视频流传出来,到底老百姓认为什么叫预制菜,什么不叫,你心里一点数都没有吗?
这场风波彻底暴露了企业认知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在企业看来,符合国标、工艺复杂、安全可控的“预制成分菜”或“冷冻食材”,是工业化、标准化的进步,它不等于低端的“料理包”。但在消费者朴素的认知里,“非现场、新鲜制作”的,就是预制。这条鸿沟无法通过辩论和定义去填平,它只源于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贾老板执着于给“预制菜”做一个技术定义,却忽略了市场营销中最基础的常识:顾客的认知就是事实。当你无法改变顾客认知时,你要做的是调整自身,而非教育顾客。
这一次罗永浩只是引爆了一个点,但关键问题,并不是说他引爆你才有问题的,是你本来就有一点问题,然后人家引爆才好用的。所以我都替罗永浩叫屈,那评论一下而已,怎么就叫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了?
罗永浩的吐槽,只是一根扔进汽油桶的火柴。如果桶里是空的,火柴只会自己熄灭。但正因为桶里装满了消费者长期以来对“餐饮工业化”却支付“现炒价格”的微妙不满,才导致了这场剧烈的爆炸。西贝的问题是其商业模式与消费者预期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被品牌力和营销所掩盖,直至被一个拥有巨大销量的消费者点破。
到目前为止,西贝真的遭遇到了重大危机,那么我觉得贾老板更需要审时度势,首先道歉,然后调整。咱们这么讲吧,这一次,没有任何人说西贝有食品安全的问题,哪怕他那个肉是冻了一年两年的,但是是安全的,吃了是没事的。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老百姓花很大很大的钱,感觉到我想吃到新鲜的、现炒的、有锅气的菜,而不是冷冻的菜。你把这点解释明白,那么谁要是愿意吃西贝这样的菜,让他继续去吃嘛。
危机之中,亦蕴藏着转机。西贝的当务之急,或许不是继续辩解,而是真诚地直面问题。道歉的对象不应该是罗永浩,而是所有感到被“欺骗”的消费者。道歉的核心不应是“我们用了预制菜”,而应是“我们没有让您清晰知情,导致您的体验与预期不符,我们深感抱歉”。接下来,最实际的行动就是给予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比如,在菜单上清晰标注哪些菜品是“现场制作”,哪些是“快速加热”。明明白白告诉顾客,愿意为效率和中餐标准化付费的,可以继续选择;追求锅气和现炒风味的,也能精准避开。这并非认输,而是真正的尊重市场。
我觉得新华社有句话说的非常好,预制菜不是不可取,预制菜也是餐饮的大方向,但问题在于要让老百姓有知情权吗,知道你吃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还是厨师现炒的。
官媒的定调已经非常清晰:问题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透明的规则和尊重的消费环境。餐饮业的未来,必然是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但无论模式如何进化,诚信与透明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将选择权交还给顾客,是一个品牌最大的自信和担当。
所以我觉得,贾老板,真的不能再这样肆意发挥下去了,本来西贝是有救的,再这么搞下去,很多人都说西贝真就没救了。
企业的生命力源于消费者的信任。一旦信任崩塌,再庞大的帝国也可能一夜倾覆。挽救信任的第一步,永远是放下身段,倾听并尊重那些用真金白银支持你的、最普通的顾客的声音。为了那近两万个员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这场闹剧,真的该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