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于近日发布,16条措施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据介绍,北京市在“十四五”时期将未来产业纳入高精尖“2441”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前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超前部署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颠覆性技术方向。
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涵盖要素投入、产业全周期投入、长效服务机制3个部分,旨在加强北京市未来产业长期投入的制度设计。
健全未来产业要素投入体系部分,北京市瞄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施策破解未来产业发展中的要素制约,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集聚。
人才要素方面,发挥人才重要创新地位,强化对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服务,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引育,打通人才流动堵点。
投资要素方面,引导主要产业部门投向未来产业的资金不低于20%,支持投资基金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建立包容审慎、尽职免责的创新生态。
数据要素方面,推动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数据要素采集、标注以及数据接口等标准统一,推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形成行业和企业的可信数据空间。
特色平台要素方面,支持企业牵头调动各方资源开展产业化任务总体设计和布局,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新型产业创新平台,解决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
场景要素方面,探索开放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应用示范场景,支持首试首用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同步”的创新范式。
空间要素方面,搭建产业共享设施,预留未来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或功能转换所需的弹性空间;加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未来产业先导区等空间建设。
加强未来产业全周期投入部分,围绕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精准匹配各阶段核心要素需求。
跨领域跨平台联合攻关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生物技术等技术融合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鼓励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未来产业新方向深度合作。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支持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多元研发投入体系;支持企业承担“揭榜挂帅”任务、在京设研发中心,提升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形成标志性技术成果。
构建工程化成果转化体系方面,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建立“原型-验证-中试”梯度开发机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首购首试首用方面,鼓励未定型成果首试首用,对全国首次试用产品给予补贴;允许安全范围内试错,将定型产品纳入首台(套)目录,支持民企与央国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企业孵育与集成化方面,重点布局一批服务前沿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标杆孵化器,强化与创新源头的链接,推行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障政策,培育早期硬科技企业。强化部门协同,在项目规划、审批、建设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
企业裂变和规模化成长方面,推动大企业创新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促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技术团队创业,支持大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推动裂变创业,形成对产业“强链”“补链”的发展态势。
完善未来产业长效服务机制方面,加强对前瞻技术和企业的识别与判断,建立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强化跨层级协同、全链条保障。
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取先行先试政策集聚创新要素;市区共建育新基地,集中资源培育高成长企业。
知识产权开发利用方面,探索利用专利预审等方式加速高质量专利审查,开展未来产业专利导航与细分领域专利池建设。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方面,鼓励在京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与国际标准研制;鼓励企业在共性技术、产品通用规范类等方面制定团体标准,形成引领产业升级的标准群。
动态监测及服务方面,开展常态化的产业跟踪机制,鼓励未来产业多技术路线的不同尝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落实好《若干措施》具体内容,保持未来产业投入强度,加快促进未来产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