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省的一个县城工业园区,这里原本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希望所在,拥有超过100家企业入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区内企业的数量逐渐减少至五六十家,且其中约30%的企业已成为“僵尸企业”,其余大部分也仅能勉强维持运转,利润微薄,随时可能步其后尘。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根据最新的数据,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产业园区处于闲置状态,这其中还包括了不少所谓的“僵尸园区”。这些园区不仅没有发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成为了沉重的负担。
“僵尸园区”的背后真相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往往采取快速扩张的方式,急于新建更多的产业园区。
虽然能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导致许多项目的烂尾或是建成后的供过于求。
还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高端化,试图引入高科技产业,但忽视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基础。
例如,某些城市计划打造超大型现代化产业园区,但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能够真正符合要求的企业寥寥无几,导致园区内的利用率极低。
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一部分早期建设的产业园区因为未能及时更新设施和技术,逐渐落后于市场的需求,最终沦为低效使用的土地资源。
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比如美国某些办公产业园区,就因为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长期处于高闲置率的状态。
巧作闲置资产盘活文章
对于新建或正在扩建的产业园区来说,建议做顶层规划设计,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政策扶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及产业定位,避免资源错位。
例如,浙江某区并没有盲目跟风发展热门行业,而是依托其传统的家纺产业优势,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智能化生产和跨境电商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园区,不仅提升了当地经济活力,还吸引了众多传统家纺企业的二次创业。
对已经存在但空置率较高的老园区,建议通过数字化改造和空间功能升级提升竞争力。
- 构建园区数据底座
园里园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AI、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通安防、通行、能源等20余类数据孤岛,实现核心运营指标实时监测。
- 园区智慧管理软件
园里园外核心架构“1+3+9”产品体系,基于前瞻性思维规划设计顶层架构结合园区后期运营管理场景需求倒推,梳理业务流程明确智能硬件设备场景、数量、部署等,匹配业务需求,软件功能深度开发。确保精准匹配业务场景,实现系统与真实业务链路的高度契合。
例如,杭州某网红园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成,转型为集产业孵化、内容创作、电商直播及供应链整合于一体的特色文创产业园。后期更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车辆、能耗及产业服务的线上化,显著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效率。
近年来,城投公司逐步向资产管理转型,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优化资产配置,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例如,某些城市的城投公司已经成功将低效的商业楼宇和老旧厂房改造升级为特色产业园、长租公寓等,并搭建了资产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的可视化管理和动态更新。
小结
产业园区的生命力根植于不断的“产业升级”与“生态构建”。高空置率和僵尸园区现象,实际上是“产业失衡”的直接体现。
当园区忽视了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及企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时,便会陷入“空间过剩—资源浪费—运营乏力”的恶性循环。
越来越多的园区逐渐意识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吸引新企业入驻,更在于培育和支持现有企业的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