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你先想到康熙平三藩、乾隆下江南,再往前是努尔哈赤建后金,可皇太极?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顺治的爹,却不知道他才是 “大清真正的奠基者”。他像个 “王牌编剧”,把努尔哈赤留下的 “烂剧本”,改成了 “入主中原的大制作”,可最后功劳却被儿子、孙子抢走,连 “太宗” 庙号的光芒,都被康熙的 “圣祖” 盖过。
今天咱就扒透皇太极的 “逆袭史”:从接手 “五面受敌” 的烂牌,到用 17 年搭建大清框架,看看这位 “被低估的太宗”,如何靠智慧和狠劲,为清朝赚下第一桶金。观点可能让你拍桌:“原来康乾的盛世,全靠他打基础!”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评论区尽管吵!
先看他接手的烂牌:不是 “创业公司”,是 “随时破产的烂摊子”
1626 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从 “四大贝勒” 里竞争上岗,接手的后金,说是 “国家”,实则是 “矛盾堆里的火药桶”,随便一个雷都能炸了:
1. 内部:汉人反、贝勒争,经济快崩盘
努尔哈赤晚年搞 “屠杀汉儒、强占汉田”,把辽东汉人逼得 “要么逃亡、要么暴动”:1625 年,镇江(今辽宁丹东)汉人起义,杀了后金守将;辽阳、沈阳的汉人,甚至 “故意烧毁粮仓”,就是不跟后金合作。
更糟的是 “四大贝勒共治国政”:皇太极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平起平坐,开会时得 “四人并排坐”,皇太极想干个事,其他贝勒不同意就干不成 —— 这哪是 “皇帝”,是 “股东之一”,权力被分得稀碎。
经济更惨:明朝关宁锦防线卡死贸易,朝鲜不跟后金通商,后金只能 “靠抢过日子”,粮食不够吃,士兵连盔甲都配不齐,好多人 “逃到蒙古当难民”。
2. 外部:明、朝、蒙三面包围,后金是 “夹心饼干”
皇太极面对的外部环境,堪称 “地狱难度”:
南有明朝 “铁墙”:袁崇焕督师辽东,建关宁锦防线(宁远、锦州、山海关),努尔哈赤就是打宁远时被红衣大炮打伤,最后气死的;明朝还派毛文龙在皮岛(今朝鲜椴岛)搞 “敌后骚扰”,后金腹背受敌;
东有朝鲜 “捅刀”:朝鲜是明朝的 “铁杆小弟”,不仅给明朝送粮送兵,还收留后金的逃人,皇太极想打明朝,得防着朝鲜从背后偷袭;
西有蒙古 “叫板”: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仗着自己有 “元朝传国玉玺”,联合明朝,想把后金赶回白山黑水,蒙古其他部落也 “摇摆不定”,随时可能倒向明朝。
一句话:皇太极接手的,不是 “蒸蒸日上的基业”,是 “内忧外患、随时可能散架的烂摊子”—— 换个人来,大概率会 “守着辽东苟活”,可他偏要 “破局”。
神级操作一:政治手术刀 —— 把 “部落联盟” 改成 “封建帝国”
皇太极知道,要想打出去,先得把内部理顺。他没像努尔哈赤那样 “靠杀立威”,而是用 “温柔刀”,一步步把后金从 “部落联盟” 改成 “中央集权的大清”:
1. 对汉人:从 “屠杀” 到 “满汉一体”,解了 “心腹之患”
努尔哈赤把汉人当 “奴隶”,皇太极偏要当 “盟友”:
废恶政:下令 “禁止贝勒强占汉田”,把土地还给汉人耕种;放宽 “逃人法”(以前逃人抓回来就杀,现在只要回来就免罪),汉人逃亡率从 “每月几千人” 降到 “几乎没有”;
用汉官:重用范文程、宁完我等汉官,让他们参与朝政,甚至 “允许汉官单独上奏”—— 范文程后来成了 “大清第一谋士”,康熙都得喊他 “范文程爷爷”;
设 “汉八旗”:把归降的汉人军队编成 “汉八旗”,给他们和满八旗一样的待遇,汉人终于 “有了归属感”,不再把后金当 “敌人”。
这波操作,让后金的 “汉人问题” 从 “火药桶” 变成 “助力”:汉人开始种地、当兵,后金的粮食够吃了,军队也多了十几万,经济终于活了。
2. 对贝勒:从 “共治国政” 到 “独掌大权”,没流血的 “削藩”
皇太极想集权,却没像康熙那样 “硬刚三藩”,而是 “步步为营”:
先拿阿敏开刀:1630 年,阿敏丢了永平(今河北卢龙),皇太极借机 “治他的罪”,把他软禁至死,四大贝勒变成 “三大贝勒”;
再压莽古尔泰:1631 年,莽古尔泰在朝堂上跟皇太极吵架,甚至 “拔刀相向”,皇太极当场定他 “大不敬罪”,削了他的贝勒爵位,没多久莽古尔泰就 “气死了”;
最后感动代善:代善看到阿敏、莽古尔泰的下场,主动 “请求辞去贝勒权力”,皇太极假意推辞几次后,就坡下驴,从此 “四大贝勒共治国政” 变成 “皇太极独掌大权”。
整个过程没流血,却完成了 “从部落到帝国” 的关键一步 —— 后金终于有了 “皇帝说了算” 的中央集权,再也不是 “各贝勒各自为政” 的松散联盟。
3. 改国号 “清”:从 “金” 到 “清”,赢了 “正统性”
1636 年,皇太极干了件影响深远的事:把国号 “后金” 改成 “大清”,族名 “女真” 改成 “满洲”。
这不是 “改名玩”,是 “战略布局”:
避嫌:“后金” 会让汉人想起 “靖康之耻”(宋朝被金国灭亡),改 “清” 能减少汉人的仇恨;
争正统:“清” 有 “清明、清正” 的意思,皇太极想告诉汉人:“我不是来抢的,是来建一个清明王朝的”;
顺天意:当时有 “五行相克” 的说法,明朝属 “火”,清朝属 “水”,“水克火”,皇太极想借这个说法,让百姓觉得 “清朝取代明朝是天意”。
改国号后,皇太极正式称帝,后金从此变成 “大清”—— 这不再是 “女真部落”,而是 “准备入主中原的封建帝国”。
神级操作二:外交大布局 —— 打服朝鲜、征服蒙古,解了 “包围网”
内部理顺了,皇太极开始 “破外部包围网”:他没像明朝那样 “四处树敌”,而是 “拉一个、打一个”,用最少的代价,解了朝鲜、蒙古的威胁。
1. 两征朝鲜:从 “背后捅刀” 到 “附属国”,解了 “东线威胁”
1627 年、1636 年,皇太极两次打朝鲜:
第一次打服:1627 年,皇太极派阿敏率军打朝鲜,没打多久,朝鲜就 “求和”,答应 “不跟明朝合作,给后金送粮”;
第二次打怕:1636 年,朝鲜国王李倧还想 “跟明朝偷偷来往”,皇太极亲自率军出征,把朝鲜国王围在南汉山城(今韩国首尔附近),李倧只能 “光着膀子、绑着自己” 出城投降,发誓 “永远当清朝的附属国”,还把儿子送到沈阳当人质。
从此,朝鲜从 “明朝的小弟” 变成 “清朝的粮仓”:每年给清朝送大米、布匹,还派兵帮清朝打明朝 —— 东线威胁彻底解除,皇太极再也不用怕 “打明朝时被朝鲜偷袭” 了。
2. 征服蒙古:从 “敌人” 到 “盟友”,拿到 “传国玉玺”
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是皇太极的 “西线大患”,可皇太极没 “硬打”,而是 “先拉后打”:
拉其他部落:林丹汗对蒙古其他部落 “又打又抢”,皇太极就 “跟这些部落联姻、送礼”,说 “咱们一起打林丹汗,打完分地盘”,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落很快就倒向清朝;
再打林丹汗:1632 年,皇太极率满、蒙联军西征,林丹汗打不过,只能 “往西逃”,最后病死在青海;1635 年,多尔衮追上林丹汗的老婆,不仅俘虏了她,还拿到了 “元朝传国玉玺”。
拿到传国玉玺后,皇太极在蒙古部落的 “拥戴下”,成了 “蒙古大汗”—— 从此,蒙古不再是 “敌人”,而是 “清朝的盟友”,清朝不仅解了西线威胁,还多了 “蒙古骑兵” 这个强力外援,后来打明朝、入关,蒙古骑兵都帮了大忙。
神级操作三:军事革新 —— 建炮兵、绕入关,逼垮明朝
皇太极知道,要想入主中原,必须打败明朝。可明朝有关宁锦防线,后金骑兵 “能野战不能攻城”,怎么办?皇太极搞了 “军事革新”,硬是把 “短板” 变成 “长板”:
1. 建 “炮兵部队”:有了红衣大炮,再也不怕坚城
1631 年,皇太极把归降的明朝炮兵编成 “乌真超哈”(满语 “重炮兵” 的意思),还让汉官仿制红衣大炮 —— 从此,后金有了 “攻城利器”:
打大凌河城:1631 年,皇太极用红衣大炮攻打明朝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没几天就把城墙轰塌,明朝守将祖大寿只能投降;
打松锦大战:1640-1642 年,皇太极用红衣大炮攻打锦州、松山,明朝主力洪承畴的 13 万大军,被打得全军覆没,洪承畴也投降了 —— 这一战后,明朝关宁锦防线 “只剩宁远一座孤城”,再也没能力对抗清朝。
以前是 “明朝用大炮守城,后金只能看着”,现在是 “清朝用大炮轰城,明朝只能挨打”—— 军事优势彻底倒向清朝。
2. 绕入关:不打防线打腹地,耗死明朝
皇太极知道,硬攻关宁锦防线 “太费时间”,就想了个 “绕路” 的办法:从蒙古借道,突破长城,打进明朝腹地。
1629 年(己巳之变)、1634 年、1636 年、1638 年、1642 年,皇太极五次派军绕入关内:
抢粮食、烧城池:清军打进河北、山东,抢了几千万石粮食,还烧了明朝的粮仓,明朝 “国库空了,百姓饿了”;
杀官员、动摇民心:清军杀了明朝的总督、巡抚,还俘虏了德王、鲁王,明朝百姓 “觉得明朝要完了”,纷纷投降;
锻炼军队:清军绕入关内,不仅抢了物资,还 “练了兵”,知道了 “怎么打中原城池,怎么跟明朝军队周旋”。
这五次绕入关,把明朝 “耗得油尽灯枯”:明朝既要防清军,又要防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费不够,只能 “加税”,百姓更苦,起义更凶 —— 明朝陷入 “恶性循环”,离灭亡越来越近。
对比才知他多牛:努尔哈赤打地基,皇太极盖房子,康乾只是装修
很多人把清朝的功劳算在努尔哈赤、康熙、乾隆头上,可没皇太极,清朝根本走不到那一步:
1. vs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 “开拓者”,皇太极是 “设计师”
努尔哈赤靠 “十三副遗甲” 起兵,统一女真,建后金,是 “打地基的人”;可他的地基 “不牢固”—— 民族矛盾、权力分散、没有国体,撑死是 “辽东割据政权”。
皇太极是 “盖房子的人”:他解决民族矛盾、实现中央集权、建立大清国体、解了外部包围,把 “地基” 变成 “能住人的房子”—— 没有他,努尔哈赤的后金可能会像 “辽、金” 一样,偏安一隅,最后被明朝灭了。
2. vs 康熙、乾隆:皇太极是 “铺路者”,康乾是 “装修工”
康熙平三藩、收台湾,乾隆搞 “十全武功”,看似厉害,可他们踩的是皇太极铺的路:
康熙能平三藩,靠的是皇太极建立的 “满汉一体” 政策,汉人愿意为清朝打仗;
乾隆能打准噶尔,靠的是皇太极征服的蒙古部落,蒙古骑兵是清军的主力;
清朝能入主中原,靠的是皇太极逼垮明朝、建立的强大军队和稳固后方 —— 顺治只是 “坐享其成”,康熙、乾隆只是 “在皇太极的房子里装修”。
可最后,努尔哈赤成了 “清太祖”,康熙成了 “清圣祖”,乾隆成了 “十全老人”,皇太极呢?只留下个 “清太宗” 的庙号,多数人连他干了啥都不知道 —— 这才是真・被低估!
遗憾:52 岁暴毙,差一步就能亲手入关
1643 年,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突然暴毙,年仅 52 岁。此时,明朝已经 “内忧外患”: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山海关外只剩宁远一座孤城,清朝入关 “只差最后一步”。
如果他多活 10 年,历史可能会不一样:
他不会像多尔衮那样 “靠吴三桂引兵入关”,可能会 “先打李自成,再取北京”,清朝的 “正统性” 会更强;
他不会像多尔衮那样 “剃发易服、屠城”,可能会 “用怀柔政策收服汉人”,减少民族矛盾;
他可能会 “更早统一全国”,不用等到康熙时期才平三藩 —— 可惜,天不假年,他没能亲眼看到清朝入主中原。
看完皇太极的 “逆袭史”,你觉得他被低估了吗?
你认为 “清初第一功” 该归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多尔衮?
皇太极比康熙、乾隆更配得上 “千古一帝” 吗?为什么?
评论区告诉我你的观点!#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