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海体育史话》
寻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
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随小体
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近日,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
围棋项目(个人、双人)预赛
在上海奉贤落幕
上海围棋打磨强手、锻炼新人
多名选手晋级各组别决赛
本期体“谈”记忆
和小体一起来认识上世纪后半叶
上海围棋发展四代人“代代相传”的故事
初代:老棋手的热忱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围棋项目以其玄妙之处吸引着无数爱好者。1958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海首次在市体育宫进行围棋集训,成员基本上都是年逾花甲的老棋手,如刘棣怀、王幼宸、魏海鸣等,当时“南刘(棣怀)北过(惕生)”是棋界的两位代表。首届全运会上,刘棣怀勇夺冠军。之后的1960年中日比赛中,刘棣怀、王幼宸还分别战胜过日本七段濑川良雄和名誉九段濑作宪作。
刘棣怀与过惕生并称“南刘北过”
在旧社会,受制于生活上的压力,尽管很多棋手才智过人、奋发图强,但仍缺少与国外高手交流棋艺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棋手们先后进入文史馆工作,生活上有了保障,让他们能专心研究棋艺。而老棋手们也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围棋事业,努力培养第二代、第三代,加快赶超国外的棋坛高手。
第二代:棋艺飞速进步
陈祖德、吴淞笙是上海队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从小就受到顾水如、林勉等老棋手的指导。1958年集训时,他们作为二线队员参加,在顾水如、刘棣怀等人的直接指导下,棋艺有了飞速的进步。当时他们的艰苦钻研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1963年,二人在让先的情况下分别战胜了日本的杉内雅男九段和宫本直骏八段,引起了日本棋界的巨大反响,更表示中国已由“南刘北过”时代过渡到“陈吴时代”。1965年,陈祖德在分先的正式比赛中,首次战胜日本的岩田九段,引得中外瞩目。
少年陈祖德(左)在接受指导
陈祖德等人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知道,要超越日本只靠几个人是不行的,而是要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高手的共同努力。所以他们不仅自己努力,还将自己钻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辈的年轻人,殷切希望他们快快成长。
第三代:幸运但遗憾
华以刚、曹志林、邱鑫、杨以伦、谢裕国等人是上海队第三代人。他们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刚学会下棋就进入顾水如任校长的上海围棋学校,后来又进入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深造。他们的进展是顺利的,几年的悉心培养使他们在十五六岁时就接近于全国一流水平。
但此后,动荡的十年迫使他们停了下来,等到“雨过天晴”时他们发现自己已年近三十。围棋运动员的年龄特点是二十岁前后是发展最快的阶段,三十岁前后是逐渐老练、趋向成熟的阶段。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一代,也是很可惜的一代。
第四代:寄予希望踏浪前行
1973年,棋类活动逐渐恢复,市体育宫办起了围棋训练班。陈祖德、吴淞笙、华以刚、曹志林、谢裕国和杨以伦等对其寄予极大的希望,陈、吴等每次来体育宫都要看看小棋手的成长情况。谢裕国、杨以伦等人更是定期进行辅导。
1975年,陈祖德高兴地说:“上海又培养出一批能赶超日本的新秀。”是的,到1979年,曹大元、杨晖、马雅兰等已能挑起大梁,为上海队囊括四届全运会团体冠军、取得六块金牌。1981年,曹大元战胜日本棋圣藤泽秀行。1982年,他又荣获第四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1983年,年仅16岁的钱宇平连胜三名日本八段强手。此后,曹大元、钱宇平、杨晖、芮迺伟等第四代人已成为上海队的主力。
曹大元(左)战胜日本棋圣藤泽秀行
上海围棋四代人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们之间既有师徒,也有师祖和徒孙,同时又是同学、战友。但不管如何,前一代总是开拓者、探路者,他们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者,让后一代人不断地去开拓前路。这四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关系也是融洽的。愿这优良传统能代代相传,并做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原标题:《体“谈”记忆|上个世纪,上海围棋四代人 “以棋为炬,代代相传”》
栏目编辑:江妍 文字编辑:沈毓烨
来源:作者:上海体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