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前段时间,汽车服务世界发布了一篇关于设备升级的文章,其中讲到一个“投资50万升级设备,四轮定位从80元涨到800元”的案例。
针对这一案例,留言区出现了诸多讨论,主要存在两种相对极端的观点:一种认为“升级设备可以提高服务水平,从而吸引高端车主”;另一种认为“技术不到家,设备再高端也不行”,甚至直呼“割韭菜”。
这其中,一个相对理性的观点更值得留意:普通修理厂的关键不在于设备升级,而在于维修能力能否匹配服务的客户群体,同时还要衡量当地的消费水平和发展潜力。
上述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现阶段行业的经营本质:设备甚至技术都是表象,门店选择投资专业设备,其实是重新筛选目标客户和竞争对手,以及重塑项目、服务和体验,而不是为了简单粗暴的涨价。
从这个案例延伸,我们或许能够再次思考和梳理门店经营的关键点。
汽车服务世界认为,汽服业是基于信任的技术服务业,门店所做的一切动作,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赢得车主信任,所谓的设备升级,只是走向这个目标的手段之一。
所以,以车主信任为终极目的,汽车服务世界认为,门店核心需要做好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定位、效率和体验。
在这三个关键词背后,都有对应的案例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定位:先做减法,再局部做加法
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汽服门店经营的总体发展历程,其实行业一直存在定位的概念。
比如从公车、出租车到私家车维修的转型,从全车系到奔宝奥专修的转型,从综合洗美到贴膜轻改的转型等等,相信很多门店有过类似经历。
但是,这种定位转型存在两个核心痛点:一是老板往往被动跟随宏观市场环境做出决定,缺乏主动性;二是定位转型相对粗放化,没有精细化的理论分析和要素拆解。
现阶段,汽车后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经营难度和风险陡然增高,如果门店老板一味守成,不采取主动转型的动作,或者没有分析清楚当地市场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就去盲目转型定位,都可能对门店生意造成负面冲击,甚至直接关门倒闭。
这也是为什么行业存在“定位定生死”的说法,并不是单纯的耸人听闻。
因此,在走访和采访了一批相对突出的汽服门店之后,汽车服务世界总结,定位主要分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定人群、定价格、定项目结构、定差异化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定位存在一个宏观战略:先做减法做专、再局部做加法做全,第一步集中力量打爆款、第二步基于爆款再做延展。
在定位的四个步骤背后,都有具体的打法和对应的案例。
第一,定人群,简单来说就是门店主要服务于哪些车主,在资源型业务当中,有的门店主要服务公车、出租车、事故车等,也是一种人群定位的体现。
只不过,随着行业资源型业务慢慢消退,越来越多门店服务所有私家车客户,并没有明确的人群定位。
在增量时代,这样的做法行得通,但在存量时代却不行。
因为存量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车主的消费趋于谨慎和理性,导致车主群体出现了明显的分层:低端车主价格极度敏感,喜欢薅羊毛,缺乏忠诚度;高端车主愿意为专业买单,但是对于门店挑选变得苛刻。
因此,如果不进行人群定位,就会导致“服务低端车主不赚钱、想服务高端车主不愿意来”的局面。
纵观整个行业,目前门店定人群主要是几个思路:
一是定位高端车车主,比如广州路通,2018年之前是全品牌全车系综合维修,此后过渡到聚焦于高端车维修,就是进行目标客户的筛选和定位。
二是定位特定品牌和车型,在品牌上,燃油车的奔宝奥、新能源的特斯拉等都有一批专修门店;在车型上,整备、改装领域常常只选择两三款车型,比如鑫丰悦只做霸道、酷路泽、雷克萨斯570三款车。
三是定位年轻车主和女性车主,这两类车主群体的占比越来越高,他们的消费特性和理念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也有一批门店主做年轻车主和女性车主的生意,在项目、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向这些车主倾斜。
第二,定价格,主要是针对目标客户群体制定对应的价格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从业者将“升级设备、项目涨价”视为割韭菜的行为,就是没有认清这一行为的基本逻辑:升级设备意味着技术能力、服务体验等维度的专业升级,而有的车主愿意为专业买单,那么,这一行为其实是满足了部分车主的特定需求,同时带来两个优势:
一是与同行形成服务差异化,二是进一步筛选高端车主。
所以,定价格决定了门店的竞争维度,如果洗车定价9.9元、直接和加油站场景竞争,保养定价99元、直接和途虎等养车连锁竞争,门店肯定没有任何优势。
当然,门店选择涨价或定价高背后,一定需要专业能力作为支撑,推动自己从低维度竞争提升到高维度竞争。
第三,定项目结构,就是根据目标客户群体和价格体系,来确定门店的项目,或者说核心项目。
项目是一个相对显性的因素,比如聚焦特斯拉品牌,要么主做改色膜、内饰升级等洗美轻改项目,要么主做三电专修等项目,这是非常确定的。
宏观上,汽车服务世界认为,现阶段门店先做减法,聚焦于专项专修,再局部做加法,拓宽和加深项目维度,应该是更稳妥的打法;如果一开始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T9是代表性企业之一,聚焦特斯拉这个单一品牌,从贴膜、轻改等业务切入,慢慢拓展到保养、三电维修等领域,就是典型的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此外,汽车服务世界走访市场后发现,现在门店的项目结构呈现两种不同的构造路径:一是原来做专修专项的门店,积极探索新增量业务;二是原来综合性维修门店,努力打造特色项目。
两种路径的终点是类似的:一方面具有差异化的爆品项目,另一方面业务相对丰富,提高抗风险能力。
第四,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个概念看似抽象,其实就是上述几个因素的综合性展现。
所谓的定位,其实就是选择,选择就能带来差异化,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然,门店做好定位之后,就要展现出来与定位相匹配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主要来自于两种方式:
第一,早期的资源积累,比如以前很多4S店离职员工开奔宝奥专修,就是因为有相关的技术、供应链等资源能力。
第二,如果缺乏资源,不等于就要听天由命,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学习新鲜事物,革新自我认知,最终做出准确的选择。
如果固守现有的一亩三分地,或者面对行业新事物新现象一味嘲讽指责,对于自己的生意没有任何帮助。
二、效率:做大规模不再是第一目标
一切商业的基本规律都是高效打败低效,当然,前提是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
在增量时代,粗放化的经营方式可能还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在存量时代,消费端逐渐低迷、供给侧严重饱和,低效经营面临的可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因此,在这个时代,做大规模不再适于当作门店的第一目标,人效、坪效才是最核心指标。
小拇指兰建军曾将门店经营效率拆解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交易效率、供应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要对应的是客户运营、配件采购、员工管理等三个主要环节。
在交易效率上,目前门店的核心痛点在于流量获取,其效率主要体现在获客维度。
随着车主逐渐从线下走到线上,抖音等新媒体的流量权重越来越高,门店获客已经进入平台算法时代,这是时代趋势所决定的,门店要想提高效率,首先不要和趋势作对。
在此背景下,不同的门店类型呈现出不同的流量打法:养车门店是矩阵式打法,以头部汽服连锁为代表,布局了达人探店、视频投放、短直播带货等流量矩阵,同时逐步向直播渠道倾斜;专项专修门店是IP打法,在算法、标签等影响下,利用特色项目打造门店IP,从而获取精准流量。
所以,在顺应趋势的同时,门店的流量打法要和自身特质和时代机遇相匹配。
在获客效率之外,交易还涉及到交互、复购等多个环节,也就是说,仅仅获取流量并不足够,为了实现流量效率最大化,还需要在上述环节进行优化。
在交互环节,很多门店已经实现一客一群,或者利用企业号、小程序等手段,提高客户交互效率,总的来说,就是尽量学习和使用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复购环节,首先做好私域留存,包括朋友圈人设打造、精准的客户标签、服务群细化内容等,然后制定适当的营销活动并群发推送,实现私域流量变现,推动复购。
现阶段,门店经营者往往过于陷入流量焦虑,从而忽视了其他环节的效率优化,特别是供应效率,当然,配件供应对于连锁和单店的要求不尽相同。
对于连锁来说,规模效应是最终目的,因此,行业出现了众多打法,包括中心仓-前置仓体系、工厂直供体系等,重点关注时效性、周转率、采购成本、自有品牌溢价等几个指标。
对于单店来说,除了保证正品、时效性、匹配精度等基本要求,在细节上也可以帮助门店降本增效,包括油液回收、旧件修复等,既不浪费,还能创收,当然,前提是杜绝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在管理效率上,主要体现在员工管理维度,这也是人效、坪效等指标的直观体现。
行业普遍遭遇用工荒的问题,同时90后、00后员工成为用工主力,这对门店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效率可以分拆为几个环节。
一是员工的选育用留,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黄灿认为,以前汽服是存量市场,还有时间等待员工慢慢成长,现今时不我待,选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二是制定正向的员工激励,比如广州路通采取3人小组打分制,以技术能力、积极性、团队合作等方面作为衡量标准,让所有员工给一个小组的3个成员打分,最终根据综合评分多少,来决定提成的分配方案,即保证公平,也激励员工表现得更好。
三是树立企业文化,尊重员工,实现自我认同,哈贝卡就在公司内部打造了“家”文化,培养员工的价值感及归属感,让员工普遍感受到从业尊严。
四是做好管理风险的预判和规避,汽车服务世界此前发布多篇文章,呼吁门店经营者重视安全生产、保险购买、新政要求等多个,避免因小失大。
效率看似也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实最终都落实和体现在细节层面,要求门店经营者对各个经营环节进行拆解,再分别优化,这是精细化时代提出的经营要求。
三、体验:以人为本,获取客户信任
汽服行业一直存在服务车还是服务人的讨论。
越来越多人认为,汽服业修的是车,但服务的是人,以人为本,可以说是愈发重要。
服务人,最终还是需要客户对服务产生明确感知,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的概念。
综合走访和采访特色门店的案例,汽车服务世界认为,门店向客户传递服务体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视觉体验。
视觉体验主要就是客户对于门店的第一印象,包括门店的硬件装修、卫生情况、员工精神面貌,以及颇受争议的设备等。
哈贝卡张亚峰就认为,客户体验关键在于,客户能看到并看懂的地方,一定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客户不一定看得懂技术,但一定看得见工装是否干净,员工是否精神,产品的陈列和展示是否规范。”
再以卫生为例,如今依然有不少经营者表示“门店太干净说明没生意”,对此,恒泰郑永杰认为门店卫生是对客户的基本尊重:“从短期来看,卫生打扫得很干净,车也未必进来;但是从长远来看,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舒适的服务环境,这个事情就很重要。”
第二,流程体验。
心理学领域存在峰终定律,很多门店会在车主进店和离店都设计一个体验高峰,这就需要一套标准化流程来支撑,包括接车、报价、交车等所有环节。
近年来,行业普遍通过建立服务小群来提升服务体验,比如上海永畅老板沈肖亲自为每个客户建群、亲自沟通需求,实时同步维修图片和视频,事实上,在服务理念上,永畅也是践行“修车先服务于人”的理念,不伤害客户是基本准则。
第三,技术体验。
在专项专修、特色项目等领域,技术依然是获取客户信任的关键要素。
比如南京FCC就遇到过一个客户,车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创始人詹斌看过车辆,调整一下就好了,并将问题根源向车主解释清楚,立即就得到了信任。
此后,这个车主将多辆车送到FCC进行改装,前前后后消费了上百万。
另外,FCC也会及时采购升级最新设备,一是让客户看到做事的态度,二是让客户进店体验最新技术。
所以,设备升级并不是如很多人认为的“割韭菜”,也是技术能力的一种体现。
第四,增值体验。
增值体验,就是在养车修车等基本需求之外,门店向客户提供的额外服务体验。
比如有的门店向社区客户赠送容易养活的绿植,有的门店内部供应牛肉汤、烧鹅饭等,这些服务和养车修车无关,但也满足了客户的基本生活需求。
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黄灿曾表示,车主消费的前提是信任,但很多从业者并不清楚信任来源是什么,其实主要是通过三个重要支柱来维持:一是能力,二是诚实,三是善意。
能力是基础,诚实是底线,善意是价值观。
体验,也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延伸和统合出来的要求,最终让客户明确感知。
此前,大多数从业者认为只要把车修好,门店就是优等生,就能赚钱;如今,修好车不是不重要,只是并非唯一要求。
门店经营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说明行业的准入门槛变高了,这个行业也越来越值得一做。
因为,对于那些坚守专业和诚信的从业者来说,他们会因此获利,走上加速增长的快车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