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披露的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在2025年中国空军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上,歼-20战斗机将首次以静态展示的方式对外公开展出,不仅旨在让观众近距离领略中国先进战机的精湛工艺,更借此细节向外界传递多重重要信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次中国空军派来的一架歼-20隐形战斗机其座舱右前方受油装置舱表面清晰标注的“CB10300”编号,这一不寻常的细节迅速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中激起热烈讨论。
外界据此解读,“CB10”代表该机型第10生产批次,“300”则是第300架正式生产的歼-20,这表明,歼-20战斗机的服役数量已正式超过300架。这也印证了外界之前的猜测——歼-20正在进入快速生产阶段,年产量超过100架似乎并非不可能。而且歼-20的服役总产量已正式突破300架大关。
首先,中国空军已装备的歼-20战机数量超过了300架,这使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重型隐身战斗机机队。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九三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歼-20A改进型以及双座型歼-20S计算在内,歼-20系列战机在役的总数极有可能已经突破350架,这一数量达到了美国F-22战机数量的两倍还多。
F-22作为世界上首款重型隐身战斗机,其最终生产数量确定为187架。不过,其中30多架早期型号如今已不再执行作战任务,仅用于训练。歼-20在装备规模上展现出的明显优势,正不断给美国带来战略层面的压力。需要明确的是,编号CB10300仅仅代表中国空军公开展示的第300架歼-20,这绝不是其总装备数量的上限。
其次,我国歼-20隐身战斗机的产能提升是一个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能在朝夕之间迅速实现。在历经初期的产能快速攀升阶段后,当下该机型已然迈入高速量产的全新阶段。早在去年,西方媒体就曾做出预测,随着早期批次的歼-20通过“小步快跑”的模式持续开展技术改进,其技术状态愈发成熟,再加上多条脉动生产线陆续投入运营,歼-20的年产量极有可能突破100架这一重要关口。
从目前已掌握的信息来看,中国空军对于歼-20的总需求量大致处于300至400架的区间范围。目前,300架的生产目标已基本顺利达成。之所以将上限设定为400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方面,歼-20现已全面部署于我国五大战区,能够充分满足各航空旅在关键作战方向上的作战需求;另一方面,改进型的歼-20A以及双座型的歼-20S正在有条不紊地逐步装备部队,未来生产的重心将逐渐向这两款更为先进的机型倾斜转移。
此外,随着沈飞歼-35隐身战斗机产能的持续稳步攀升,中国隐身战斗机的整体装备规模预计将迎来迅猛的增长态势。
作为对比,美国空军原本计划采购750架F-22战斗机,但由于项目成本严重超支、机身可靠性不足、多用途能力有限,加之当时没有与之匹敌的空中对手,最终采购数量先被削减至381架。此后国会方面认为仅需179架即可满足需求,经过多方博弈,2009年7月国会正式将量产型F-22的上限设定为187架。美军被迫接受这一结果,连同测试机型在内,F-22总产量仅195架,生产线于2012年5月正式关闭——这也澄清了外界关于停产时间的一些误传。
然而,随着2016年中国歼-20和俄罗斯苏-57等第五代战斗机的相继亮相,美国国会曾考虑重启F-22生产线以维持空中优势。但受制于高昂的重启成本、第六代战斗机研发进程的推进以及较长的生产周期,该计划至今未能实现。
尽管美国国防部已于2024年批准F-35进入全速生产阶段,但即便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乐观的预估,其年产量也仅在150架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还需供应海外用户。更糟的是F-35产能不佳,年产量150架只是理想情况,现实陷入交付困境。9月3日美政府问责局报告显示,F-35 Block 4升级计划屡延误、成本超支,原计划2026年完成66项能力升级,后推至2029年,现警告洛马公司到2031年也无法交付全部升级,部分功能也比原计划晚五年,且成本已高出最初估计60多亿美元。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全力推进生产,其在隐身战斗机总量上的优势仍将逐渐被中国追平。这种态势预示中美隐形战机格局将“东升西降”,长春航展亮相的第300架歼-20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反观我国歼-20战机早期生产节奏慢,体现“三边”审慎策略,技术达标后高速量产。脉动装配生产线全面应用是其产能提升关键,有分工明确等三优势,中国适应性优化后扩展至零部件制造,数年间总产量破300架。成熟技术工人和完整自主供应链保障产能稳定,如涡扇-10B发动机稳定供应。今年7月孙聪院士称“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若实现,未来多机型有望更快批量生产。
对中国航空工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言,第300架歼-20的入列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尽管当前型号在一些观察者看来仍处于持续完善的“优化阶段”,但其每一步技术演进都持续吸引着全球防务界的密切关注。随着歼-20A、歼-20S等改进型号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中国第五代战斗机的产能将迈上新台阶,美国亦将不得不应对日益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亚太空中战略格局。中国战斗机研发已逐步摆脱过去的“追赶”姿态,进入与世界顶尖水平“同台竞技”的新阶段,并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展现出引领实力——这一切,仅仅是中国航空工业全面崛起进程的开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