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上任三个多月,对外态度一变再变,这次又与美国划清界限,开始对华示好,但可信吗?
9月初,美国佐治亚州发生了一件让韩国人怒火中烧的事,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荷枪实弹地突击检查了韩国现代汽车和LG能源解决方案合资建设的电池工厂,用塑料扎带捆绑双手,甚至铁链锁脚的方式,把300多名持合法工作证的韩国技术人员像牲口一样押上警车。
![]()
这段视频传回韩国,舆论瞬间爆炸,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到处都是愤怒的质疑:“这就是盟友该有的样子吗?”
更让李在明难堪的是,他不久前才访美归来,在特朗普面前表现得十分恭顺,不仅在美国智库发表“安美经美”的演讲,还承诺了数千万美元的投资,希望能讨好美国。
可特朗普不仅没给好脸色,还变本加厉地要求韩国在驻韩美军基地建立新设施,甚至索要土地,这简直是对韩国主权的蔑视。
![]()
被逼到墙角的李在明,在72小时内连下四道命令,第一道命令是接回在美被捕的韩国技工。
李在明这次的急转弯,可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而是被现实狠狠打脸后的本能反应。而美国抓捕韩国技工的事件,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技术人员不是非法移民,而是持签证合法工作的韩国公民,美方却以“证件不合规”为由直接抓人,羞辱意味十足。
特朗普甚至还公开支持这一行动,称这些韩国人是“非法外国人”。
![]()
这记耳光打得太响了,连一向亲美的韩国媒体都看不下去。《韩民族日报》直接发文质疑:“请来投资却进行大规模抓捕,这是盟友该做的事吗?”
韩国民众的愤怒情绪瞬间被点燃,这让李在明不得不重新审视韩美关系的“真正基础”。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让韩国寒心了。
在李在明访美期间,特朗普竟然当面要求韩国永久转让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这等于是要在韩国建立“国中国”。这种触及主权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都不可能接受。
![]()
李在明终于意识到,一味谄媚美国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更多的屈辱。他投入的巨额资金和时间,换来的却是盟友的背叛和嘲笑。
所谓的“安美经美”路线,已经成了国际社会的笑柄。
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李在明选择了向中国示好,又下达了三个命令,但这更像是权宜之计而非战略转变。
![]()
第一道命令是对中国游客开放免签。
从9月29日至2026年6月30日,中国3人及以上团队游客可享受最长15天的免签入境待遇。
这一政策有着明确的经济考量,2019年中国游客曾为韩国旅游业贡献了300亿美元,但随着反华情绪上涨,这一数字大幅下滑,韩国急需恢复这一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道命令是限制反华示威活动。
![]()
首尔警方明确禁止在明洞商圈及中国驻韩大使馆附近举行反华集会。李在明在内阁会议上甚至批评这些集会“超过了言论自由的底线,是在故意制造外交摩擦”。
这一措施得到了明洞商户的普遍欢迎,他们担心反华集会影响中国游客的到访。
最后一道命令是叫停对菲律宾的贷款项目。
![]()
韩国财政部暂停了向菲律宾提供7000亿韩元的农业基础设施贷款。这笔贷款原本被视为韩国对美国印太战略的一种支持方式,因为菲律宾一直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重要伙伴。
暂停这一项目,可能是李在明向美国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些举措到底有多少诚意,还是很值得怀疑的。
![]()
上任以来,李在明一边对中国示好,一边仍强调“韩美同盟是外交基轴”。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暴露了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困境与无奈。
对美国,李在明既不敢公开撕破脸,又不愿继续任人宰割;对中国,他既想获取经济利益,又受制于国内保守势力和美国压力。
虽然从更广的角度看,李在明的外交策略是一种务实的平衡尝试。
![]()
他试图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中间位置,既维持美韩同盟关系,又确保与中国的务实合作。
但这种平衡能否持续,取决于李在明政府是否能拿出更多实质性举措,而不仅仅停留在象征性动作上。
国际政治中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李在明的“急转弯”再次证明了这一现实。
接下来韩国是否会真心改善对华关系,还是等到美国压力一来又转头讨好,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