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我落榜了。
曾经被班主任寄予厚望、认为稳进211的我,最终连本科线都没有过。
拿到成绩的那一刻,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刺眼的分数,我知道:
正是这部我日夜不离手的手机,偷走了我的大学梦。
01
手机如何毁掉我的高中
初中时,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在班里基本能保持前几名。
后来也顺利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
由于学校离家远,我开始了住校生活。
爸妈为了方便联系,把一部旧手机交到我手里,反复叮嘱:
“只是打电话,别拿来玩。”
起初,我确实只用来查单词、搜题、听英语。
晚上熄灯后偶尔用一会儿,也还算有所节制。
直到有一天,我心血来潮,下载了一款短视频APP。
心想:学习一天挺累的,晚上回寝室放松一下也没什么。
可没想到,这就是我滑向深渊的开始。
很多人觉得我以前是尖子生,自控力应该很强。
事实上,初中时父母严禁我玩手机,我根本没机会接触这些。
高中住校后,一切要靠自觉,我却没能管住自己。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看完这个视频就睡”,却总停不下来。
有一次考试,我甚至因为前一晚刷视频太晚,直接在考场上睡着了。
醒来慌忙答题,写得一塌糊涂。
现在想想更可笑的是,我当时还在自我欺骗:
觉得自己用手机就是为了学习。
直到一次月考,我的成绩下降了二十多名。
班主任找我谈话,说我最近上课总走神,眼神都是飘的。
爸妈知道我的成绩掉成这样,气得要直接收走我的手机。
我当时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跟中了邪似的,死死抓着手机不撒手,还冲他们喊:
“要是收我手机,这学我就不上了!”
嘴上还保证以后一定少玩。
他们拿我没办法,最后还是让我把手机留下来了。
可事实上,我一边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爸妈,一边又管不住自己的手。
每天晚上依旧玩到半夜,玩完了又后悔得不行,觉得自己真没出息。
结果第二天,还是照样玩。
而且越是考得差、心情低落,我就越是想躲进手机里逃避现实。
就这样,我彻底掉进了“玩手机—熬夜—跟不上—更想玩手机”的死循环。
02
当我想要补救时,
却发现为时已晚
到了高三,看着黑板旁边的倒计时一天天变少,我心里越来越慌。
100天、80天、50天...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终于坐不住了。
开始决定要奋发图强,还在桌子正中间拿红笔大大地写了“逆天改命”四个字。
连手机屏保都换成了“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可这份决心只坚持了不到48小时。
就在我面对一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时,那种熟悉的焦躁感又来了。
我在草稿纸上画了又擦,擦了又画,辅助线添了一条又一条,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最终,我还是习惯性地摸向手机——“就玩五分钟,换换脑子”。
这一玩,就是整整两个小时。
等回过神来,窗外已经漆黑。
看着复习计划表上大片刺眼的空白,我突然崩溃大哭。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
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害怕面对老师的询问。
更害怕当别人问起“考得怎么样”时自己无地自容的表情。
我后悔自己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但一切为时已晚。
我清楚地意识到:
这三年,是我自己亲手一点一点地毁掉了自己的未来。
那些本该奋斗的日夜,那些本该把握的机会,全都白白浪费在了手机上。
最终,也没有任何奇迹逆袭发生,我考砸了。
03
我们不是在玩手机,
而是手机在“玩”我们
现在我才明白,手机成瘾背后有着精心的设计。
那些短视频App和游戏,都是专业团队设计的,他们太懂得怎么让人上瘾了。
你每次点了什么、看了多久,都会被默默记下来。
然后这些数据会摸透你的喜好,拼命给你推类似的内容。
这种“投你所好”的推送方式,就像有个看不见的钩子,让你越陷越深,越来越难以自拔。
而青少年大脑中负责决策和自控的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完全。
所以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诱惑,我们那点自制力根本不够用。
而且过度刷手机,会扰乱大脑里的多巴胺分泌。
这是一种看似轻松、实则空洞的“廉价快乐”。
想象一下,如果你每隔几秒就能获得一次快乐,大脑很快就会对这种高频刺激产生耐受。
这时就需要更强烈、更频繁的刺激才能获得同样的快感。
这就好比吃多了重口味的食物,再吃清淡的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学习的成就感,是需要你付出足够专注和耐心。
而手机却能随时随地用即时的快感,轻易夺走你的注意力。
很明显,大脑自然会选择更轻松的方式获取快乐。
所以我们越沉迷手机,就越难专注学习。
因为我们的大脑,早已悄悄被这种“廉价快乐”驯化了。
04
我用落榜换来的教训,
请你别再经历
如今,我选择了复读这条路。
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我必须为自己过去的放纵付出代价。
这次,我做出了一个彻底的决定:
把手机交给父母保管,跟他们说好,只有周末能用一个小时。
刚开始的那几天,戒断反应比想象中强烈得多。
我会不自觉地摸向空荡荡的口袋,听到别人的消息提示音就会心神不宁,学习时总感觉少了什么。
晚上最难挨,以前玩手机一晃就过去的时间,现在一分一秒都显得特别长。
但我告诉自己:
既然选择了重来,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慢慢地,我开始适应没有手机的生活。
一个多星期后,我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容易静下心。
以前得刷半天手机才能开始学进去,现在坐下五分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我开始能踏实看完一本书,能耐着性子啃一道数学题,能真正沉下心思考问题。
最让我意外的是,以前觉得根本解不出来的题,其实只要多专心一会儿、多试几次,就能找到思路。
以前总是习惯性地遇到困难就拿起手机逃避,现在不得不直面问题,反而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这段惨痛经历让我想明白很多,也想给还在沉迷手机的你们一些实在的建议:
1物理隔离是最有效的方法
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源头上掐断诱惑。
我现在的做法很简单:
直接把手机交给爸妈,要用的时候再找他们拿。
别指望什么时间管理APP。
你自己都控制不住,还指望手机里的软件来管你吗?
最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最管用的。
2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推荐采用番茄工作法:学习45分钟后可以休息10分钟。
关键是在休息期间绝对不要碰手机。
可以站起来活动身体、远眺窗外、做几个简单的伸展运动。
这样既能放松大脑,又不会陷入新一轮的沉迷。
3培养健康的替代活动
当你想玩手机的冲动上来时,立马转移注意力干点别的。
个人推荐运动。
我个人最爱的是去打羽毛球。
随便找片空地就能打,抡起拍子狠狠扣几个球,什么烦恼都随着汗水甩出去了。
既解压又锻炼身体,晚上睡觉都特别香。
4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定自制力了,也可以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以一周为期限。
做到了,就光明正大玩半小时手机。
但是该放松放松,绝不能超时。
这样既满足了使用需求,又不会失控。
关键是,玩的时候心里踏实,毕竟该做的事已经做完了。
慢慢坚持下来,就会逐渐形成“努力-奖励”的良性循环。
最后我想说:
游戏随时都能打,视频随时也能刷。
不要用一时的放纵,换来一生的遗憾。
现在的每一次克制,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投资。
当我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想起那个在考场上手足无措的自己,想起那些被浪费的日日夜夜。
这种切肤之痛,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经历。
放下手机,从来都不是放弃快乐,而是选择更大的快乐——
那个通过奋斗获得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未来。
现在开始改变,还来得及重写人生的剧本。
别等到像我一样,用落榜的代价才换来这份醒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