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长三角金融版图的激烈竞逐中,城商行如何破局突围?苏州银行2025年半年报给出了清晰答案。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规模突破7500亿元,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达65.04亿元、31.34亿元,不良率稳定在0.83%的低位。这份“又稳又猛”的成绩单背后,是其以风控为“压舱石”、以特色业务为“增长极”的双轮驱动战略,在复杂经济环境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风控筑“防波堤”
当不少银行受市场波动影响不良率抬头时,苏州银行却凭借强大的风控能力,展现出难得的“抗波动韧性”。数据显示,该行拨备覆盖率高达437.91%,拨贷比3.6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远超监管要求,风险抵御能力稳居上市银行第一梯队。
这份稳健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套“全口径、全覆盖、全流程、全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组织架构上,苏州银行搭建矩阵式风控架构,将风险管控嵌入业务各环节;在技术赋能上,其持续升级智能风控工具,新综合信贷系统与大数据预警模型的落地,搭配知识图谱平台的应用,让风险监测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针对内部管理,“苏智明”员工行为管理系统的建成,进一步织密了合规防线,从人员端杜绝操作风险。
从实践效果看,这套风控体系已成为业务发展的“安全屏障”。无论是企业贷款投放还是消费金融拓展,全流程精细化管理都确保了资产质量稳定,为该行在市场波动中“稳扎稳打”提供了坚实保障。
特色拓“新赛道”
在风控筑牢底线的基础上,苏州银行深耕长三角本土市场,围绕“科创+跨境”“民生+财富”四大领域打造特色业务矩阵,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作为苏州本土银行,苏州银行精准把握当地“科创高地”的区位优势,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通过“10+9+N”专属组织架构配备专业团队,升级“苏心科创力”评价模型为企业精准画像,并推出“伴飞”“展翅”“领航”三大计划分层支持不同阶段科创企业。截至6月末,该行合作科创企业超1.3万家,授信总额突破1300亿元,不仅助力地方产业升级,更带动公司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3.44%,成为对公业务的核心增长极。
依托苏州外向型经济底色,跨境金融业务同样表现亮眼。通过迭代“汇智赢”数智系统实现业务线上化、智能化转型,苏州银行构建起“6+N”跨境金融产品体系,覆盖结算、融资、担保等全场景。报告期内,其国际结算量同比增长30%,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增幅达53%,与230余家海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全球化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外贸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在民生服务领域,苏州银行聚焦养老与人才两大核心需求。“苏心康养”品牌累计服务超210万老年客户,管理资产超1800亿元;针对科创人才,通过“暖心”走访与多方生态联动,累计发放人才卡2.3万张,实现“金融服务跟着人才走”。消费金融业务也稳步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长8.32%,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财富管理则成为零售业务的“增长引擎”。苏州银行深化投研能力建设,依据市场周期调整产品结构,上线资产配置系统提升服务精准度。截至6月末,个人客户金融总资产(AUM)超3900亿元,私人银行客户数与管理资产分别增长19%、16%,高净值客户服务能力持续升级。
协同促“双循环”
苏州银行的发展密码,并非风控与业务的简单并行,而是二者深度咬合的协同体系。一方面,风控体系为业务拓展抵御市场风险,让科创、跨境等特色领域的探索“有底气”;另一方面,业务增长反哺风控能力迭代,通过真实业务场景的数据积累,不断优化风控模型与策略。
这种“风控筑底、业务破局”的模式,既守住了城商行稳健经营的底线,又打开了创新发展的空间。从半年报数据来看,苏州银行已形成“规模增长、质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为城商行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随着长三角经济活力持续释放,苏州银行有望进一步发挥本土优势,在风控与业务的协同赋能下,书写更亮眼的发展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