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姑苏区一个楼盘社群调研数据的公开,引起了小编的关注,该调研数据充分体现了目前购房客户的人群画像,客户26-35岁占比22.26%,36-50岁占比35.3%共计:57.56%,小编好奇一问,那剩余的是不是在50岁以上?哈哈哈,另外该文章还从艺术类、棋牌类、户外类分析了业主的构成。显然很是高大上。
乍一看,这个小区肯定是个非常优质的社区,会有很多客户会买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苏州华贸中心(姑苏里),小编从官网查阅了该小区的情况,该小区2021年取证,共计1371套房子,这个也属于一个大小区了,不过神奇的发现他居然不是住宅,属于非住宅(公寓)。
再往深了查了一下,该公寓居然还有1211套可以销售,这意味着四年多的时间买了160套?网签率仅11.7%;平均每年40套,每月不到4套,这个销售团队是不是太佛系了吧。
这个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是项目本身的缺陷,还是市场环境的折射?今天我们就来客观分析这一现象。
先看基本面:地段与产品力分析
华贸中心姑苏里位于姑苏区核心地段,是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元。项目涵盖国际高定服务公寓、超甲级写字楼、奢华酒店群及园林式商业街区等多种业态。
从产品本身看,项目主打56-145㎡的精装服务公寓,均价约3.9万/㎡,得房率74-76%。作为现房销售项目,它避免了期房交付风险,且自带豪华装修,包含全球一线品牌家电及24小时热水供应系统。
单从这些条件来看,项目似乎没有明显的硬伤。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未网签现象的多元解读
属性决定命运:40年产权之困
华贸中心姑苏里为40年产权商住产品,这与70年住宅存在本质区别:
- 贷款限制:商办产品贷款年限通常较短(一般10年),首付比例要求更高,这直接提高了购房门槛。
- 交易成本:交易税费较高(契税3%、增值税差额5.3%),大大增加了二手交易成本。
- 使用成本:整体售价较高,另外商水商电标准,物业费高达约7.95元/月/㎡,长期持有成本显著高于住宅产品。
- 功能限制:得房率低,无法落户、不带学区,限制了自住需求的购房者。
产品定位与目标客群错位
项目适合短期投资者、文旅从业者或资产配置者,而非传统住宅买家。这种窄众定位自然限制了潜在购房者的规模。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端投资需求收缩,而项目又难以吸引自住客户,导致去化困难。
总结
未来,随着项目商业配套的成熟和运营效果的显现,以及可能出现的进一步价格调整,华贸中心姑苏里去化情况或许会有所改善。但无论如何,这个案例都提醒我们:在房产投资中,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市场现实和挑战,需要投资者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