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工作,每天面对的不是客户,而是逝者,每天迎接的不是欢笑,而是哭声,会不会崩溃。
可是,有一位女子,却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了二十年,她就是殡仪馆工作者李晓婷。
19岁时,李晓婷走进殡仪馆,起初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谁知道一干就是二十年。
别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成了她的舞台,别人眼中的“晦气工作”,却让她找到了一份神圣感。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会选择这样一条冷门的职业道路?她又是凭什么撑过身边人的非议,成为殡仪馆里的副部长的呢?”
其实,每份职业背后,都藏着外人看不到的价值。
01
第一次走进殡仪馆时,李晓婷才19岁。
那是一个阴雨天,院子里寂静得有些渗人,当天她穿着新买的白衬衫,心脏怦怦直跳。
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但年轻的冲动和好奇让她走了进去。
她的岗位是殡仪司仪,每天穿上统一的制服,在告别厅主持仪式,声音要稳,语调要温和,动作要得体。
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来说,这无异于挑战极限。
更大的压力来自身边人的目光,亲戚暗地里摇头,朋友疏远她,甚至父母也劝她换个正常的工作。
在很多人眼里,年轻女孩和殡仪馆这四个字不该扯上关系,有人当面讽刺,有人刻意回避,这些冷眼让她一度心灰意冷。
刚开始,她甚至不敢直说自己在哪工作,常常含糊地告诉别人,在民政系统上班。
可是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职业自卑感一直困扰着她。
02
让李晓婷真正坚定留下来的,是2011年的一场仪式。
那一次,殡仪馆接到任务,要为一位年仅20岁的烈士朱勇主持告别。
朱勇为了救落水群众不幸牺牲,遗体被送来时,脸上还保持着奋力救人的神情。
李晓婷和同事耿海娜见到的那一刻,鼻子发酸,眼泪忍不住滑落。
为了让烈士走得体面,耿海娜花了十几个小时为他修复容貌,换上军装。
李晓婷则反复修改悼词,生怕哪怕一个字出错。那天,整个告别厅肃穆而庄重,家属泣不成声,所有人都被烈士的精神触动。
就是在那一瞬间,李晓婷突然明白了,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一种责任。
她要用自己的声音,帮助生者释放悲伤,让逝者得到尊严。那场仪式结束后,她彻底放下了离开的念头。
03
二十年来,李晓婷平均每年要主持近5000场告别仪式。
最忙的时候,一上午要跑六七场,常常没时间喝水,上厕所都得一路小跑。
工作看似机械,但她从不敷衍,每接到一个任务,她都会提前了解逝者的生平,尽量在告别词里加入细节,让仪式不至于千篇一律。
有人送别亲人时,因她的几句话而流泪释怀;有人在仪式结束后,专程回来向她道谢。
外人觉得这份工作冰冷,可李晓婷却在其中感受到了温度。她见过年过百岁的老人安详离世,也见过年轻生命猝然中断。
每一次站在告别厅,她都在提醒自己:死亡不可避免,但尊严不可缺失。
04
在殡仪馆,李晓婷并不是孤军奋战,她和几位女同事组成了一个团队,大家各司其职。
有人负责遗体化妆,有人负责铺花摆台,她负责主持,久而久之,她们被同事们称为“七仙女团队”。
这个名字听上去轻快,背后却是无数次通宵达旦的坚守,她们一起熬夜为逝者整理衣冠,一起面对泪崩的家属,也一起顶住外界的偏见。
正是这种陪伴,让李晓婷挺过了最难的日子,她们常常互相打趣,别人怕进殡仪馆,我们却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05
年轻时,李晓婷把这份工作当成糊口的手段,随着岁月流逝,她逐渐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
二十年下来,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被师傅带着的小姑娘,到带领团队的副部长,从胆怯回避的新人,到能自信站在台前的老司仪。
她说,刚入行时觉得每天面对死亡很压抑,如今却觉得这是在与生命对话。
走出殡仪馆的门,她依然是普通人,可在殡仪馆内,她是连接生者和逝者的桥梁。
这种认同感,抵过了世俗的偏见。她已经不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因为她知道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06
李晓婷的故事,打破了很多人对殡仪馆的刻板印象,那里并不是冷冰冰的终点,而是温柔的出口。
她用二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岗位,也能折射出人性的光亮。
有人说,职业分三六九等,可在生命的终点线上,没有高低之分。有人负责迎接新生,有人负责送别离去。
李晓婷选择了后者,她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殡葬事业,也让我们看见了另一种伟大。
死亡不可避免,但爱和尊重可以永恒,真正的告别,并不是结束,而是让活着的人学会重新开始。
李晓婷,就是那个帮无数家庭跨过“最后一程”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