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前,很少有人会把“药丸”和“财富神话”完整地联系在一起。
更没人会想到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居然是个干了半辈子建筑的包工头。
他就是杜锦豪。
出身普通,学历不高,和分子式、靶点这些词八竿子打不着的他,偏偏带着濒临倒闭的艾力斯,凭一粒名叫伏美替尼的小小肺癌药,让公司从年营收几十万,跃升到市值五百亿。
在这个讲究技术壁垒的行业,一个外行人如何逆袭?为什么偏偏是他抓住了机会?
也许答案就藏在杜锦豪的二十年布局里。
01
杜锦豪是江苏启东人,年轻时干过老师,后来下海跑工地,逐渐混成了包工头。
90年代,基建狂潮席卷全国,他在上海成立扬子江建设集团,靠着一波波城市化红利赚到第一桶金。
换作别人,可能守着地产和工程一路做下去,但杜锦豪偏不,他总觉得基建是个周期生意,赚得快也败得快,迟早要找新的赛道。
2000年前后,老乡郭建辉从美国回国,带回一项生物医药专利。
别人听了只觉得玄乎,杜锦豪却嗅到了机会,于是他拿出800万和郭建辉合伙创办了艾力斯。
这一步,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不懂药的建筑商,为什么敢砸钱进制药行业?
但杜锦豪的逻辑很朴素:“人总要生病,看病吃药是刚需,比修楼盖房更长久。”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虽然医药研发周期漫长、风险极高,但一旦成功,回报就是“造币机”。
02
艾力斯成立之初,靠郭建辉团队搞研发。
2012年,他们拿到第一个成果:降压药阿利沙坦酯,就在大家憧憬未来时,郭建辉却因病去世,团队失去了灵魂人物。
外界一致唱衰,觉得这公司没戏了。
关键时刻,杜锦豪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他把新药技术卖给信立泰,换来8亿多现金,留住公司命脉。
随后,他招人扩建团队,把钱全部砸向肺癌药研发。
之所以选择的肺癌,是因为杜锦豪做过详细调研,中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超过80万,EGFR突变人群占一半以上。
进口药奥希替尼垄断市场,价格昂贵,不是普通家庭能长期承受的,这里面有巨大的缺口。
于是,他带领团队专攻第三代EGFR抑制剂,目标是做一款疗效不输进口药、但副作用更低的国产替代。
03
经过多年投入,2021年,伏美替尼终于获批上市,价格原本每月3.6万元,进医保后降至1.8万元。
降价后销量暴增,患者得实惠,公司也迅速回血,2021年营收一口气突破5亿元,结束了连续亏损。
三年后,2024年收入已攀升至35亿元,净利润超14亿,毛利率95%以上,堪称印钞机。
这粒小药丸,直接把艾力斯从濒死拉回巅峰,也让杜锦豪一跃成为百亿药神。
其实,伏美替尼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在脑转移疗效上更有优势,解决了患者长期痛点。
除此外,它赶上了对手出事的窗口期,奥希替尼陷入骗保风波,部分市场空白被迅速接住,它还通过医保覆盖,触达更多普通患者,实现了以价换量。
这是一堂典型的商业课:精准赛道选择、窗口期把握、销售渠道发力。
04
药物获批只是开始,真正的战役在市场,杜锦豪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2022到2023年,艾力斯的销售费用翻倍增长,从4亿多拉到9亿多,背后是大规模市场推广。
这种打法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伏美替尼卖出169万盒,占据国内25%的市场份额,成为肺癌患者的头号选择之一。
艾力斯也顺利冲进资本市场,市值突破500亿。然而,这种“单品爆款”模式并非没有风险。
伏美替尼贡献了公司九成以上的营收,几乎就是一条腿走路。专利期一过,仿制药必然涌入,到时价格战难以避免。
05
医药行业向来残酷,今天的明星药物,明天就可能被替代。
PD-1就是前车之鉴:2018年刚上市时一针卖三万,五年后价格狂跌到三千,企业利润瞬间腰斩。
伏美替尼如今看似风光,但竞争对手已经虎视眈眈。
贝福替尼进入医保后迅速蚕食市场份额;诺华研发的第四代EGFR抑制剂预计2026年上市,一旦疗效更优,势必引发新一轮洗牌。
杜锦豪自己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不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他花大价钱引进新药戈来雷塞,布局KRAS抑制剂,同时考虑把伏美替尼适应症拓展到胃癌、肠癌。
但这些投入成败未卜,稍有不慎就是数亿打水漂。
06
回顾杜锦豪的路径,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在用建筑行业的思路做医药。
敢投重金:盖楼要先砸地基,研发同样需要前期大投入。
算长远账:基建周期长,他懂得熬,药物研发更是耐力赛;
抓时机:在地产高峰时套现,在医药窗口期下注,他都踩准了节奏。
他自己承认看不懂分子式,但他能看懂市场缺口,也懂得把钱花在关键节点上。
07
杜锦豪的故事,像是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
他从工地出发,最终站上医药舞台,靠一粒药丸撬动百亿市值。
但这背后,既有战略眼光,也有冒险成分。
在资本的喧嚣中,我们容易被药神逆袭这样的叙事吸引,却常常忽略另一个问题,当一家公司的命运系于一粒药丸时,风险和机遇同样巨大。
医药行业最终拼的不是一时的爆款,而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伏美替尼能火几年,靠的是市场窗口和精准定位,艾力斯能否走得更远,则取决于能否不断跑出下一个伏美替尼。
一粒药丸可以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也能改变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轨迹。
但对企业来说,真正的胜利,不是靠一颗药发家,而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依然拿得出新的疗法,依然站在浪潮之巅。
这才是杜锦豪故事里,最值得深思的部分,财富会随着药物而起伏,但唯有创新,才是医药行业唯一的“长久硬通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