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孙仁斌
当夜幕为大地披上黑纱,繁星便成了苍穹之眼,闪烁穿越千年的光辉。在中国,星空这一天文景观很早就被赋予文化脉络——从先民刻在甲骨上的星象记录,到诗人笔下“星垂平野阔”的千古绝唱;从指引航船的星宿坐标,到如今掀起热潮的星空经济,古老的星空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镌刻在文明基因里的星空记忆
中国的星空观测史,几乎与文明史同步展开。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盆绘有太阳纹与星点图案,先民以最朴素的笔触,将对星空的敬畏刻进器物;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其造型被学者推测与北斗星象相关,可见星空崇拜早已融入早期信仰。
进入商周,以星象占卜为重要内容的天文观测日益频繁。春秋战国至秦汉,星空体系逐渐成形。古人将星象与农耕、历法紧密关联——通过星宿位置判断节气,“七月流火”便是说大火星西沉时,暑气渐消,秋收将至。
星空更浸润在文学的血脉中。《诗经》中描写星座最集中的一首,当推《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这些诗句表明,古代劳动人民已辨识到银河、织女星、牵牛星、金星、北斗星等众多星辰。屈原在《天问》里将对星空的疑惑化作哲学追问:“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此后千年间,历代文人将星空当作精神坐标,承载着中国人对宇宙、对生命的追问与思考。曹操北征乌桓,在碣石写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让星空成为胸襟的镜像;李白夜宿山寺,产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特想象,让星空意象有了人文的温度。
就连民间习俗也与星空相连。七夕“乞巧”时,少女们仰望织女星祈求手巧;甚至孔明灯的升起,也暗含着“以星为引”的祈愿——星空早已不是冰冷的星辰罗列,而是中国人情感与文化的载体。
星空经济背后的文化共鸣
斗转星移,流年暗换。数千年后的当下,“去看星星”成了许多人的休闲选择。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游客架起望远镜等待流星;宁夏中卫的星星酒店里,人们躺在露台仰望银河;西藏阿里的暗夜公园,天文爱好者记录着星轨的轨迹……《中国气象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英仙座流星雨极大值期间,中卫、乌兰察布等目的地订单量翻倍,星空经济的热度可见一斑。
宁夏中卫沙漠星星酒店夜景
这股追“星”热的背后,是现代人对精神需求的回归。当城市的霓虹灯模糊了星光,人们开始怀念“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宁静。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星空成了“心灵疗愈师”:站在星空下,个体的烦恼在宇宙的浩瀚中被稀释,加班的疲惫、生活的焦虑,都能被银河的光芒温柔抚平。这种对“静体验”的追求、对“慢生活”的向往,让星空文化有了在现代生活的土壤扎根的空间。
科普与科技的发展,为星空文化添了翅膀。近年来,“中国天眼”的科普开放、航天发射任务的全民关注,让天文学从“小众学问”变成“大众热点”。学校的天文社团、科技馆的星空展厅、线上的科普直播,让普通人也能读懂“星图密码”;手机App能实时标注星座,便携望远镜让观星不再“门槛高”,科技让星空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社交媒体更让星空成了“流量密码”。小红书上,“星空摄影”话题有超500万条笔记;短视频平台上,“英仙座流星雨”相关视频播放量破亿。年轻人用长焦镜头拍下银河拱桥,用延时摄影记录星轨流转,再配上“原来星星真的会眨眼”的文案——这些分享不是简单的“打卡”,而是将星空文化转化为可传播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愿意走出城市,亲身体验星空的魅力。
更深层的原因,是文化认同的觉醒。当人们在沙漠中认出“北斗七星”,当孩子指着银河说出“迢迢牵牛星”,当观星导游讲解“二十八宿”的传说时,古老的文化基因正在苏醒。星空文化是“没有断代的遗产”,它让现代人与千年前的屈原、李白产生共鸣。
让星空经济在保护与规范中璀璨
星空经济的热潮虽喜人,但光污染的侵蚀、设施的短板、安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
城市光污染已让不少地方“肉眼见银河”成了奢侈品,而部分观星地为吸引游客,盲目安装射灯、霓虹灯,反而破坏了暗夜环境。要守住“星空净土”,需“规划”与“管控”双管齐下:一方面,划定“暗夜保护区”并明确标准,像浙江安吉暗夜公园规定,核心区灯光亮度不得超过5勒克斯,色温需在3000K以下,避免强光干扰观星;另一方面,建立“优质暗夜资源名录”,对酒泉、阿里等顶级观星地实行“开发额度管理”,禁止在核心区建大型酒店、游乐场,保留原始地貌——只有让“暗夜不被打扰”,星空经济才有根基。
补齐设施短板,让观星不再“遭罪”。多数优质观星地藏在沙漠、高山、草原,自然条件苛刻:沙土路颠簸难行、高海拔让人望而却步、食宿条件艰苦。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区正在补短板:交通上,开通了“观星专线”,在乡村道路增设反光标识、避险车道;住宿上,发展“星空友好型”住宿,“戈壁星空帐篷”配备保暖层和天文望远镜,民宿提供氧气瓶和高原药品,既保留野趣又保障舒适;配套上,在观星点设“星空服务站”,提供望远镜租赁、星图讲解、简易医疗等服务,让游客“观星无忧”……
筑牢防线,为追“星”族系上“安全带”。不少追“星”族偏爱自发野外露营,在无人区、野山等未开发区域观星,安全风险暗藏。2023年夏,西北某沙漠就有游客因迷路被困,靠手机信号才获救;今年主汛期也有野外露营者遭遇暴雨遇难的情况发生。要防范风险,需“预防”与“救援”并重:事前引导,通过文旅App、景区公告标注“危险观星区”,提醒游客避开未开发区域,请露营者提前报备路线,以备遇险救援;事中保障,在热门野外观星点布设应急通讯设备,与当地牧民、护林员建立“信息员网络”,及时反馈天气与人员动态;事后救援,加强县域应急队伍建设,配备沙漠车、无人机等救援设备,开展“星空救援”演练——只有让安全有保障,追“星”才能真正成为赏心乐事。
原标题《古今辉映,这份遗产千年没有断代》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9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