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印度总理莫迪曾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众所周知,印度的口气一直是不小的,甚至莫迪还曾放话,印度在2047年100年独立之年,将晋升为发达国家。
这就导致很多人都在猜测:印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似乎让这种声音更响了,他们将印度2026财年GDP预测上调至6.4%,远远高于全球3%的水平。
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更是冲到了7.8%,这是近五个季度里的最高纪录,数据看上去很亮眼,让人觉得印度的追赶速度确实加快了。
不过,如果把印度简单看成“中国模式”的翻版,那就想错了...
印度的“头大身子小”困境
中国的腾飞,是从制造业一步步累积起来的,先从低端加工做起,再逐渐往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爬,几十年里,中国用完整的产业链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可印度的情况完全不同,它走的是另一条路,在高端服务业上,印度的确表现抢眼,IT外包、软件开发、金融后台处理,都做得风生水起,班加罗尔甚至被叫作“印度硅谷”。
医药产业同样很强,印度的仿制药出口在全球占据领先位置,可以说,印度在“脑力活”方面很突出,知识密集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
可一旦视线转向制造业,问题就明显了,印度的工业体系薄弱,产业链条不完整,虽然莫迪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还积极吸引外资,不少跨国公司把生产线搬到印度,比如富士康。
但这背后的隐忧是,本土工业底子不牢,创新能力有限,印度制造的产品,经常被批评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不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自主研发的“光辉”战斗机,虽然是本国的骄傲,但长期被外界质疑性能不过关、产量上不去。
当然,除了制造业不足外,很多人一提到印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人口红利”,确实,印度现在人口已经超过中国,但光有人不够,还得看质量。
新中国当年起步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几十年下来培养了庞大的熟练工人队伍,这才托起了工业化。
而印度的教育体系参差不齐,不少大学生虽然拿到文凭,但实际技能不足,进入现代产业后很快就暴露短板,数量是有了,但质量达不到,劳动力就很难真正转化成生产力。
社会制度的掣肘更严重,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早已废除,可在社会生活中依旧影响深远,教育和就业机会分配不公,让很多人一出生就被固定在某个阶层,难以突破。
所以,人口虽然庞大,但要转化成生产力,需要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和社会公平的保障,如果这些基础条件没跟上,所谓“人口红利”就可能变成人口负担。
从目前情况看,印度虽然走在增长通道上,可是要复制中国式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数据再漂亮,也很难在短期内复制“中国速度”。
决策模式的快与慢
国家的发展速度,不能只看经济数据,还得看国家的“操作系统”,也就是治理模式,中国和印度在这方面的差距特别明显。
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执行力,为什么要说中国速度,中国力量,Made in China,就拿全国高铁总里程来看,我国已经超过4万公里,这样的大工程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本身就是国家治理效率的体现。
中国模式讲究的是定了就干,政策一旦确定,很快就能落实到位,不会因为地方争来争去而拖延,这种效率保证了经济发展持续向前。
印度走的是民主制度,声音很多,活力也不少,但弊端同样突出,政府和地方经常难以统一意见,一个项目能拖好多年。
基础设施的短板就因此一直没解决,城市堵车严重,铁路系统老旧,港口效率不高,电力供应还不稳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表现。
当然,印度也不是没有优势,它的粮食能够自给,甚至还能出口,不存在吃饭难的问题,它在地缘政治上还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这给它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印之间虽然有竞争,但也有合作,两国都是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成员,2023-2024财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184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这说明在竞争之外,双方还有不少合作机会,从整体看,印度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中国”,它的发展模式和中国完全不同。
中国的发展靠的是高效治理和强大执行力,印度则是在多元声音下寻找折中方案,未来世界看到的,不会是“中国翻版”,而是一个独特的“第一个印度”。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