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苦日子在时光的细流中缓缓淌尽,可父母却在岁月里悄然老去。
曾经,那些年轻时一心想要摆脱的唠叨,不知在何时,已然化作世间最温暖的牵挂,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至中年,对这句话的感触愈发深刻。
其实,只有细细品味古人的这三首诗,你才能真正从灵魂深处领悟:
尽孝这件事,一刻也经不起等待。
![]()
01
你眼中平凡的日常,是她一生的挂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这首诗,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直到中年才读懂它的重量。
那“密密缝”的,不是线,是母亲掐不断的担忧。她怕你在外受冻,怕你吃不饱,怕你晚归。
我们总以为:等赚够了钱,再带父母去旅游;等忙过这阵,再回家看看;等孩子大点,再接他们来住。
可父母等不起。
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小到只剩下你。你的一个电话、一次回家,就是他们能点亮好几天的光。
孟郊的诗提醒你:尽孝,是读懂那“密密缝”背后的深情,是回应那份“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哪怕只是一个报平安的电话。
02
你的“不耐烦”,是她的小心翼翼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岁暮到家》
这首诗,写尽了天下游子归家时的复杂心境。
母亲看你瘦了,心疼地问你苦不苦。而你呢?明明在外受尽委屈,却“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心里愧疚,不敢诉说艰辛,怕她担心。
这像不像现在的我们?
回家时,父母变得小心翼翼,问东问西怕你烦,不问又忍不住。而我们,也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蒋士铨的愧疚,是我们的镜子:
尽孝,不仅仅是给予物质,更是给予耐心和温柔。是坐下来,听听他们的唠叨,聊聊他们的“当年勇”。
别让你的“不耐烦”,凉了他们攒了一肚子的思念。
03
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王冕《墨萱图》
萱草,是中国的母亲花。王冕看到萱草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为谁吐露芬芳?
他想到的是:慈母正倚着门框,苦苦思念着远行的孩子。
那“倚门”的身影,是所有父母晚年的缩影。
他们的目光,总望向我们离家的方向;他们的时间,在等待中流逝得飞快。
古人没有直白地说“尽孝需趁早”,但“慈母倚门情”五个字,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它是在问你:
真的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才对着那株萱草花空留遗憾吗?
那一刻的悔恨,是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的。
04
归途有期,爱别等待
孟郊的诗,让你看懂母亲的线;
蒋士铨的诗,让你照见自己的愧;
王冕的诗,为你勾勒那幅“倚门望归”图,声声催你早还家。
父母在,你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你便成了浮萍,人生一眼望见归途。
尽孝,不是一场宏大的仪式。
它是:
现在就能拨通的那个视频电话;
下周就安排回家的那顿晚饭;
耐心听她讲第三遍老故事时的不打断;
是把“等以后”变成“就现在”的那份果断。
尘世之中,几乎每一种爱都奔赴着相聚的欢颜,唯独父母的爱,从一开始就悄然指向了最终的别离。
别再让时光在等待中悄然溜走。
趁着那给予我们生命与温暖的“来处”依旧安稳存在,多踏上归乡的路途,回去看看他们,多陪他们在生活的长路上携手走一程。
让这场注定会降临的别离,少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多一份满溢着温情的珍贵回忆。
*文章首发于诗词天地,转载请联系授权,作者:拾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