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车展,本是德系车企主场的“豪华盛宴”,却被116家中国车企的强势登陆搅成了“中德对决擂台”。较上届近乎翻倍的中国展商数量,带着全产业链优势与激进的市场策略,让百年巨头BBA(奔驰、宝马、奥迪)陷入“内外交困”——场内高管嘴硬“不惧中国”,场外销量利润双跌、德媒预警“不革新就进博物馆”,这场电动化浪潮下的汽车产业权力交接,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上演。
车展现场的“画风割裂”,成了BBA处境的真实写照。奔驰设计负责人戈登·瓦格纳率先“开炮”,吐槽奥迪Concept C内饰“像1995年的产物”,科技感不足且小屏幕适配性差,试图用“内讧”转移焦点;首席技术官马库斯·谢费尔更是高调宣称“在电动汽车领域无需惧怕中国”。可话音刚落,尴尬场景就上演——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向德国总理默茨展示全新电动GLC时,引擎盖当场卡死,沦为全场笑柄。更讽刺的是,奔驰CEO康林松一边批评中国车市“达尔文式降价拖垮行业”,一边却难掩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年初至今中国汽车在欧洲注册量激增91%,上半年中国品牌欧洲市场份额翻倍至5.1%,仅比奔驰低0.1个百分点,昔日“豪华图腾”的光环正在褪色。
BBA的焦虑,早已不是“主场丢脸”那么简单。在全球核心市场中国,今年上半年BBA销量集体“跳水”:奔驰跌14%至29万辆,奥迪降幅10.2%,三巨头合计少卖近30万辆;利润更是惨不忍睹,奔驰税后净利润腰斩55.8%,大众集团营业利润下滑32.8%,美国关税与重组成本还在持续拖累业绩。中国消费者“移情别恋”的背后,是本土新能源车的“降维打击”——比亚迪汉EV创世版26.98万起售,蔚来ET5 29.8万起,比奔驰C级等BBA入门车型更便宜,却搭载更智能的座舱、更强的续航能力。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55.3%,比亚迪汉家族累计交付超100万辆,90后、00后用户占比超64%,年轻群体正用钱包改写“豪华定义”。
面对中国车企的“价格屠戮+技术围剿”,BBA不得不调整电动化战略,从“激进全电”转向“油电共存”。奥迪直接撤销2033年停售燃油车的目标,奔驰则把2030年“全面电动化”改成“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试图用“保守路线”稳住基本盘。此次车展上,它们也亮出“反击底牌”:宝马发布Neue Klasse平台首款量产车iX3,瞄准2026年欧洲市场,还坦言“密切关注中国价格战”;奔驰推出纯电GLC EV,靠39.1英寸Hyperscreen巨幕博眼球;大众带来ID.CROSS概念车,计划2026年掀起入门纯电攻势。可这些动作更像“被动防御”——奥迪藏起屏幕强调“驾驶本真”,宝马押注“满屏科技”讨好中国用户,奔驰死守“镀铬豪华”,路线混乱暴露了对电动化方向的迷茫。
更棘手的是,BBA还面临“内外夹击”的困境。外部,欧盟2035年“禁燃令”步步紧逼,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欧洲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将接近60%,转型慢不得;可大众CEO奥博穆却公开反对欧美“不对称贸易协议”,抱怨15%的汽车进口关税挤压利润,保时捷更是在关税与中国市场疲软中承压。内部,中国车企的“千店计划”正在欧洲扎根,比亚迪承诺2025年底覆盖欧洲32国超1000家门店,从“模仿者”变身“规则制定者”的中国品牌,已在全球销量前十中占据两席——比亚迪以33%增速、吉利以29%增速超越本田、日产,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这场慕尼黑车展的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车型比拼”,而是新旧产业逻辑的碰撞。BBA靠燃油车积累的百年优势,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逐渐失效;中国车企凭借全产业链协同、快速迭代的技术,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正在打破“豪华车只能由欧美定义”的魔咒。如今,德媒的预警“不革新就进博物馆”并非危言耸听——当BBA还在纠结“屏幕大小”“燃油车是否保留”时,中国车企已经在欧洲市场快速铺网、用高性价比车型抢占心智。未来,燃油车时代的王者能否守住王座?中国车企能否真正站上全球豪华电动车的C位?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技术突破与市场选择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