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
9月13日,作为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的重要嘉宾之一,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接受媒体采访时,回顾了自己参与金熊猫论坛的感受,并围绕“中国音乐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这一主题,畅谈了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路径。
回到家乡,廖昌永愉快地用四川话与媒体朋友们打招呼。
面对“中国音乐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的提问,廖昌永强调,民族性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他以四川的《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川江号子,以及西北的花儿为例,指出这些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正是中国文化的“声音名片”。
“你一听就知道这是四川的、这是宁夏的、这是山西的。”廖昌永认为,正是这种“小异”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同”。他强调,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不应盲目迎合西方审美,而应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保持中国音乐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风格。
在谈到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时,廖昌永表示,合作是共赢的前提,交流是发展的动力。但他也提醒:“如果所有文化都变成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多样性。”他指出,文明的多样性正是其价值所在,而民族性正是世界性的基础。他以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在海外的推广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诗词与书画的结合,赋予音乐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正在被融入国际音乐舞台,使中国音乐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更具辨识度。
廖昌永分享了自己参加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的经历。当时他带领团队演出“丝竹南韵”项目,将江南丝竹与福建南音这两种传统音乐形式进行当代编创,呈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语言。演出结束后,一位外国观众激动地说:“我们从没听过如此好听又好看的音乐!”这让廖昌永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不可替代性。他指出,这种文化交融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一种“互鉴”。我们不是单向地传播,而是通过艺术与世界对话,激发彼此的灵感。”他强调,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敢于开放、融合与创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