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前,别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人小孩身上多少都长过虱子。那时候谁要是说痒得不行,扒开衣领一看,准能发现几个灰不溜秋的小虫子在爬。
虱子这东西,不光烦人,还传染疾病,最出名的就是战争年代,它成了传播斑疹伤寒的“帮凶”,害得很多人因此丧命。
可现在呢?别说虱子了,连跳蚤、臭虫都少见了,大家都干干净净的,身上清爽多了。那这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是靠一两个办法,而是靠一系列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和卫生观念的全面升级。得从虱子的生存环境说起,虱子这小东西,专挑人多、脏、热的地方住,特别爱钻衣服缝和头发根。
那时候,哪像现在家家户户有洗衣机、热水器,冬天也能洗澡。七八十年前,别说是洗澡了,很多人一个月洗一次都算勤快的。衣服也是一穿就是好多天,洗得不勤,自然就成了虱子的“乐园”。
再加上那时候住的地方普遍拥挤,一家人挤在一个炕上,虱子想搬家都省劲,直接从这个人爬到那个人身上就行。
再一个就是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大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提倡“讲卫生、除四害”,这其中的“四害”里,虽然老鼠、苍蝇、蚊子是主要目标,但虱子也在这场运动中“躺枪”了。
各级政府组织群众大搞清洁,定期喷药、灭虫、消毒,公共场所和学校也加强了管理。尤其是在部队、学校、工厂这些集体单位,卫生管理特别严格,一旦发现有人长虱子,立马就采取措施,防止扩散。这种“群防群治”的做法,对虱子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洗衣和洗澡方式的彻底改变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过去洗衣服全靠手搓,肥皂都算奢侈品,更别说热水了。而现在呢,洗衣机普及了,洗衣粉、洗衣液、柔顺剂轮番上阵,衣服洗得又干净又香。
洗澡也从“奢侈行为”变成了日常习惯,热水器、淋浴房、香皂、沐浴露这些“标配”让我们的皮肤始终保持清洁。虱子最怕的就是干净,洗得勤了,它们连个“落脚地”都没有,自然就活不下去了。
早先衣服多是棉麻制品,透气性好但不容易清洗,而且纤维之间的缝隙正好适合虱子藏身。现在呢,涤纶、尼龙、混纺等材料越来越多,这些材质不仅结实,还光滑不易藏虫。
再加上现代人换衣服频繁,穿几天就洗,这让虱子根本没有“安居乐业”的机会。
医学和药品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过去对付虱子只能靠搓、挠、烫,或者用一些土办法,比如抹煤油、撒六六六粉,效果有限还容易伤人。
现在不同了,市面上有各种专门杀虱子的药物,比如林丹洗剂、苯甲酸苄酯乳膏等,科学有效,使用方便。
一旦发现有人长虱子,医生就能开出针对性的药物,迅速消灭虫害,防止扩散。而且这些药物安全性也更高,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
七八十年前,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虱子在封闭的人群中可以反复传播。而现在,人员流动性大,各地交流频繁,反而不容易形成虱子长期寄生的环境。
再加上现代人普遍注重个人形象,谁要是身上长虱子,那可是得“上头条”的事,大家自然也会更加警惕。
也不能说虱子已经完全绝迹了,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比如流浪者、贫困人群、长期住院或养老机构的老人中,虱子偶尔还会冒个头。但这已经不是普遍现象,只要加强管理和及时治疗,也不会造成大规模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指出,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虱子依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但在发达地区,虱子已经基本被控制住了。
从虱子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社会发展的缩影,讲卫生、用热水、洗衣服、吃得好、住得宽敞,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习惯,其实背后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你说对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