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李晨远是河北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常年坐在电脑前,一天能盯着屏幕十几个小时。项目赶进度时,他经常通宵写代码,饿了就点炸鸡、烧烤、汉堡之类的外卖,咖啡也成了家常便饭,经常一杯接一杯地续,熬到深夜还要再来一瓶能量饮料撑着。他平时几乎不运动,连楼都懒得爬,总喜欢电梯直达。周末不是窝在家打游戏,就是继续加班熬夜,作息乱得很。抽烟也是成了习惯,写不出代码的时候就点上一根,一天能抽掉半包。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他对身体几乎没有任何管理,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疲惫,但他觉得只要能把工作做好,其他都不重要。
2022年6月18号晚上,李晨远正坐在电脑前赶进度,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写到一半,他突然觉得右手指尖有点僵,按键的时候像是卡了一下,敲出的字母不是多就是少。他以为是太累,伸了个懒腰想缓解,可再打字时,发现食指和中指有点发飘,敲击时老是偏离键位。鼠标点东西时手指还抖了几下,差点把窗口关掉。他皱着眉,揉了揉手臂,心里嘀咕是不是最近写代码时间太长,手腕劳损了。靠在椅背上歇了几分钟后,那股僵麻感慢慢消了,他没再当回事,又低头继续敲起键盘来。
7月8号中午,李晨远在公司食堂打了饭,但他夹菜时手指莫名地发抖,筷子总是打滑,连着掉了两次。他换成勺子,手腕还是不稳,舀到一半就抖一下溅出汤点。右手握力发空,像抓不住东西,指尖发木,手背皮下不时跳几下,连勺柄都握不牢。他停下来自测,握拳、张开、再握紧,反应明显慢半拍,前臂很快就开始酸痛。吃完饭回到工位,他打了几行字,键位越敲越偏,速度也下来了,这让他心里开始犯嘀咕。
下午他接了个客户电话,但没想到他刚说两句自己都愣住了,舌头像是打结一样不利索,字音拖长得含含糊糊的,连自己听着都别扭。他赶紧咳了两声想缓解,可喉咙里就是不利索,他心里有点发慌了。挂了电话他端了杯水喝,然而水一到口腔就呛着了,舌根也开始发紧。他拿笔写字测试,发现签名歪得厉害,右手抖得非常明显,而且手臂也很快就乏力了,连手机都举不稳。反复试了几遍都不好转,他心里直冒寒气,觉得不对,打算去医院看看。
李晨远到医院分诊台,把最近的情况简单描述了一下,说自己总是手臂酸痛、手指发麻。护士听完,没细问太多,就直接让他先去骨科挂号。骨科医生给他做了常规体格检查,又安排了颈椎X光片和血液常规。片子结果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稍微变直,但没有明显椎间盘突出或神经压迫,血常规各项指标也都在正常范围。医生看着报告,摇摇头,说这就是典型的长期伏案劳损,工作强度大,颈肩肌肉紧张,就会酸痛麻木,问题不算严重。医生给他开了点活血止痛药,还建议他做颈肩理疗,多休息少熬夜。李晨远拿着处方心里半信半疑,觉得和自己经历的情况对不上,但想着检查没出大问题,也没多问。
李晨远按照骨科医生的叮嘱,连续做了几次颈肩理疗,还老老实实按时吃药。起初那几天,他确实觉得轻松了一些,可好景不长,过了一周不到,那种发麻和无力的感觉又卷土重来。尤其是在写代码的时候,手指突然僵住,键盘敲得东一块西一块,甚至还差点把整段程序删掉。他心里越来越没底,觉得这不像单纯的颈椎问题。于是他没有再拖,第二次直接挂了神经内科,希望能查个彻底。
神经内科的医生仔细听完他的描述,又结合他最近手抖、说话含糊的情况,当天就安排了几项检查。头颅CT首先排查出颅内未见出血灶或占位性病变,脑室大小正常,脑实质密度也未见明显异常。血液生化检查中,血糖在5.1 mmol/L,电解质钾、钠、氯均在正常范围。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TSH轻度升高在5.8 μIU/mL,但游离T3、T4水平并未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右手握力略低于左侧,深腱反射存在轻度差异。医生又让他在纸上写字,字迹比平时明显歪斜,末端有抖动。
医生把检查结果逐一对照后,告诉李晨远,影像学和血液指标没有明显异常,脑部大问题可以基本排除,不过甲状腺指标有些轻度异常,加上他近期手抖、说话不清楚的表现,有可能与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或甲状腺功能紊乱有关。医生建议他先规范休息,避免熬夜,饮食清淡,不要过度用脑,同时开了一些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让他观察一段时间,并叮嘱如果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异常,要尽快复查,不要拖延。
这一次从医院回来,李晨远心里终于敲响了警钟,不敢再抱侥幸。他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先把作息彻底改掉,晚上十点半之前就关电脑上床,不再熬夜写代码。饮食也做了变化,告别外卖,三餐基本在家吃,减少油腻和重口味,早晚各加一份蔬菜水果。咖啡和功能饮料被他全部收起来,每天只喝白开水或淡茶。下班后,他坚持在小区里快走半小时,让身体活动开,不再整天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药物也按时吃,不敢漏一次。起初他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可是好景不长,意外却再次突然降临了。
9月2号下午,李晨远在办公室里调试程序,正翘着二郎腿,他的右脚突然像踩在空中一样,整条小腿发软。他赶紧换只脚支撑,可右腿还是不听使唤,抖得厉害,几乎要从椅子上滑下去。他赶紧把手撑在桌沿,却发现胳膊也非常僵硬,发不了力。他死命想让腿抬起来,却像腿上灌了铅一样被拖住,动作迟缓艰难。旁边同事喊他,他想答一句话,可舌头打结,嘴唇蠕动了一下,声音却含混得连自己都听不懂,同事莫名其妙地追问他说了什么,他却怎么也说不出完整的话了。他心里慌得厉害,胸口一紧,手指也开始不停颤抖,键盘被敲得咔咔作响,却屡屡按错键位。
他强忍着站起身,想去倒杯水缓缓,可刚走两步,右脚一拖一绊,差点把他绊倒。腿完全没劲,拖在地上发沉,每一步都像拽着沙袋。他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往下拉,口水顺着滴落,他急忙抬手去擦,却擦不干净,手掌也在不停发抖。他想呼救,可发出的声音只有鼻音,他盯着自己僵硬的手和无力的脚,胸口起伏剧烈,整个人几乎要瘫下去,心里彻底慌了。同事们听见动静抬头一看,全愣住了,见他脸色惨白、嘴歪眼斜,右手还在不停颤抖,整个人摇摇欲坠。大家脸色都变了,赶紧合力把他架起来,七手八脚把他送下楼,直奔医院急诊。
送到急诊后,医生立即为李晨远做了详细检查。颈椎MRI提示颈椎轻度退行性改变,但并不足以解释症状。头颅CT未见明显急性出血或梗塞灶。肌电图初筛时,右上肢肌肉电位波动不稳定,部分纤颤电位出现,但数量有限,未能明确诊断。心电图结果显示窦性心律,偶见早搏。血生化检查中,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均正常。体格检查时,右侧握力明显低于左侧,下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偏高。医生记录下这些结果,认为存在神经系统异常的迹象,但尚未找到确切病因,建议住院观察。
听到这个结果,几位同事越想越气,其中一人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他这毛病拖了小半年了,每次检查都说没大问题,可人都快走不动了,你们怎么还查不出原因?”另一个女同事也插话:“今天要不是我们在场,差点就在办公室出事了,这到底算怎么回事?” 医生听见这话,神情一紧,连忙起身解释,语气也放缓下来:“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对不起让大家担心了。他的情况确实复杂,症状发展也比较快,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常见的颈椎病或者神经疲劳。但我们一定会继续查,逐项排除,尽快找到真正的病因,请你们给我们一些时间。”
李晨远住院时整个人心里七上八下。同事来探望时,他还勉强挤出笑容,可手指一握就抖得厉害,拿筷子夹菜都不稳。主治医生看在眼里,皱着眉头和团队讨论后,提出有可能是多发性肌炎,或者是重症肌无力。于是他们给他安排了更详细的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正常,没有升高;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结果也在参考范围;免疫学筛查未见异常。再加上临床表现与这两种疾病并不完全吻合,影像学检查也没有明确支持。报告一项项出来,医生脸色越发凝重,常见的肌炎和重症肌无力都可以排除,但真正的病因仍旧没有找到。
几天后,医生在病房查房时语气有些迟疑,说李晨远的各项指标始终查不出异常,会不会与心理因素有关,比如焦虑或是心身反应。话音刚落,从外地赶来照顾他的母亲立刻红了眼圈,声音颤抖却很坚定地反驳:“我儿子从小性格就乐观,不管多辛苦的事都自己扛,从来没见他因为压力就病成这样。”医生听后安慰她不要激动,但为了排除干扰因素,还是安排了心理量表评估和精神科会诊。结果显示李晨远情绪平稳,没有明显焦虑抑郁表现,认知功能也正常。到了这一步,医生也想不到别的办法,只能暂时安排他继续住院,进行对症治疗。
然而,意外发生在9月12号凌晨,李晨远正坐在病床边拿着勺子想吃点夜宵,刚抬起手,右臂忽然猛地一僵,勺子直直掉在地上,半口稀饭溅到病号服上。他皱着眉想弯腰去捡,可手臂却像被锁住一样僵硬发麻,连手指都张不开。紧接着,小臂肌肉开始一跳一跳乱颤,他想喊母亲,却只吐出含混的鼻音怪声,舌头硬得像堵在喉咙里,他脸色瞬间涨红,额头大颗冷汗滚落,呼吸急促,胸口起伏得厉害,他双眼死死瞪着床头柜,手臂不停抖动,整个人像被什么力量架住一样,卡在床沿边动弹不得。
他试着深吸一口气,可气流从喉咙挤出时立刻伴随一声哽咽般的怪响,喉咙里像被锁锁住一样卡死了,水声混着气声,咳也咳不出来,吞也吞不下去。他拼命用力,上半身猛地一倾,差点扑倒在床下,母亲慌忙伸手去扶,才发现他嘴角已经歪斜,口水顺着不停滴落,眼神开始散开。李晨远的胸膛剧烈起伏,却越来越微弱,好像压着一块大石板一样抬不起来,他脸色灰白,嘴唇泛紫,手脚渐渐无力,身体抽搐了一下整个人就滑到了地上。母亲被吓得浑身发抖,拼命摇着他,见他没回应,顿时声嘶力竭地呼喊医生和护士快来。
医生和护士赶到病房,连忙把李晨远扶正,吸氧、静脉补液、监测心电,动作一气呵成。但面对他一边呛咳一边呼吸困难的模样,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些只是暂时的对症处理,根本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医生额头沁出细汗,反复看着监护仪上的数字,表情越来越沉重,最终摇了摇头,叹息着说暂时还没有确切办法。
母亲坐在床边,攥着儿子发抖的手,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整个人彻底崩溃。她哽咽着声音,情绪几乎失控,哭喊着:“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他这几个月一次比一次严重,你们就只能看着,连原因都查不出来吗?我不管了,我要带他去大医院!”她擦着眼泪,坚持要把儿子转去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她再也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医生见她态度坚决,也只能郑重地点头,开始着手联系转院手续。
救护车一路疾驰把李晨远送进了市里最大的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接诊的医生仔细查看了他带来的病历资料,又重新安排了常规检查,血液、影像、肌电图初筛,结果和之前几乎一样,没有特别异常。病房里,几个年轻医生面面相觑,小声讨论着,觉得症状明显,可数据却对不上。于是他们把情况汇报给科室,组织了一场小型会诊。会诊中,有人怀疑是少见的代谢性疾病,有人提到可能是罕见的神经肌肉病,但很快都被否定。会议气氛一度沉重,最终大家统一意见:这个病例太复杂,不能贸然下结论,还是请主任亲自把关。
主任当时正在外地开学术会议,接到医院电话的那一刻,他连夜改签航班,第二天一早便风尘仆仆地回到医院。走进病房,他没有寒暄,径直坐下翻阅李晨远厚厚一叠病例和检查资料,从最初的颈椎片到后来的肌电图筛查,一页一页看得极为仔细。随着资料一份份翻过,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神情变得格外凝重。沉默了许久,他抬起头,看着众人缓缓开口:“有一个检查必须马上做。”在场的医生全都愣住了,齐齐转头望向他,却见主任态度坚决得不容置疑。
检查结果很快被送到主任的办公室,他盯着数据看了许久,脸色越来越沉,最后深吸了一口气,合上资料,对身边的医生点了点头:“果然不出所料,就是这个病!”话音落下,空气瞬间凝固,年轻医生们心头一震,彼此交换眼神,谁都没再开口。主任神情笃定,却透着几分沉重,吩咐大家准备下一步治疗和家属沟通。
病房里,李晨远的母亲满脸泪痕,死死攥着儿子的手,听见主任的结论时,整个人怔住,几秒后才颤声追问:“怎么可能?他不是就是手脚酸痛、抖得厉害吗,怎么会是这种病?”李晨远也呆坐在床上,眼神空洞,嘴唇微微张着,心里翻腾着巨大的不解。他一度以为只是颈椎劳损,最多是神经疲劳,却没想到竟然是这个罕见的不治之症!
李晨远关键的诊断依据来自全面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报告显示,多个肌肉群存在明显的纤颤电位和自发放电,提示广泛的运动神经元受损,而感觉神经传导保持正常。这种特征性表现与单纯的颈椎病或周围神经病不同,结合症状的逐步加重,可以确认是中枢及外周运动神经系统同时受到累及。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结果符合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典型诊断特征。ALS俗称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损伤负责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随着这些细胞不断退化,患者的肌肉逐渐萎缩、失去力量,从肢体无力到说话、吞咽功能受限,再到呼吸肌受累,最终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渐冻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常不会影响患者的记忆和思维能力,病人意识清醒,但身体却逐渐失去活动能力。正因为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酸痛、无力、手抖等常见问题,很容易与颈椎病、肌炎或重症肌无力混淆,导致反复误诊,延误确诊时机。
目前,ALS尚无根治方法,国际通用的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延缓病程,同时结合呼吸支持、营养管理和康复训练来改善生活质量。临床证明,越早确诊并进行多学科干预,患者能够获得更长的存活期和更好的生活状态。因此,准确识别早期症状、及时转诊并做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渐冻症是一类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早期往往以酸痛、无力、手抖等非特异性表现出现,极易与颈椎病、肌炎、重症肌无力等常见疾病混淆。只有通过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合系统的排除性检查,才能明确诊断。虽然目前医学尚无法治愈,但早期识别与干预能显著延缓病程,改善生活质量。对临床医生而言,保持高度警惕、细致追踪病情演变,避免将患者长期困在“误诊—治疗无效—再误诊”的循环中,是防止延误的重要前提。
- 闫鹏飞,程明明.意义治疗理论视角下渐冻症患者的困境与应对[J].医学与哲学,2020,41(18):59-62.
- 张培源.社会支持视角下渐冻症患者的需求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19(02):49-56.
- 日本研究者揭示渐冻症发病机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17.
(《河北46岁男士频繁肌肉酸痛,多次检查病因未明,结果却确诊这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