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本书由 印度Harsh V. Pant 与 Kalpit A. Mankikar 主编,聚焦近年来中印关系在战略、军事、经济和文明层面的演进与博弈。原文共167350字。
第一章 导言
概述中印关系的双重轨迹——既有气候、贸易、国际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合作,也有边界争端与地缘竞争的加剧。盘点2014–19年两国在平等对话与“非正式峰会”上的互动,以及2020年加勒万流血冲突如何成为将“浪漫主义”推向“现实主义”的分水岭。
第二章 超越外交:对中印结构性挑战的应对
回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边界谈判与军事信任建设措施(LAC划定、1993年和1996年军事CBM等),总结莫迪政府上台后双边关系虽有增温,却因洞朗与加勒万冲突暴露结构性矛盾。强调要恢复中印关系“正常化”,首要前提仍是实现边境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第三章 莫迪政府下的中国政策
解析莫迪任内(2014–2020)中印高层峰会和“非正式峰会”模式的演进,阐述“平等对话”“更紧密发展伙伴”构想。剖析中方在边界问题、贸易失衡、技术供应链等方面的持续试探,以及加勒万冲突后印方如何转向“韬晦有为”的综合战略平衡。
第四章 能力与决心:加勒万之后印度陆军的转型
剖析加勒万冲突揭示的印中边境安全赤字,重点阐述印度陆军如何通过向西部部署7个师群、装备坦克、自行火炮、S-400防空系统等提升战力;并结合无人机侦察、中美BECA情报共享和后勤基础设施加固,打造“惩罚性威慑”与“拒止能力”兼备的防御体系。
第五章 因果与效应: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对安全的影响
比较中印两国在高海拔边境地区公路、铁路、机场、通信、边民村落等基础设施的不同发展路径。呈现中方“西部大开发”后的快速铺网、筑桥与印方“边境道路组织”与“印度之声”战略的加速追赶,并讨论由此引发的水资源、气候改造和战略通道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六章 防务外交:莫迪时期印度的战略回应
以海军“马拉巴尔”多边演习、对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港口互助与联合巡航为例,阐述印度如何通过“能力投送”“话语塑造”“互信构建”三步法,输出海上安全公共产品,遏制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扩张。
第七章 中印海上动态:印度洋格局的深层博弈
揭示中国航母护卫舰群、护卫舰舰队与吉布提海外基地在印度洋的“闭环”部署意图,剖析印度“使命部署”、安达曼-尼科巴前沿基地建设、潜艇作战态势与多国联合反海盗行动如何塑造海域势力对峙,并结合“SAGAR”倡议阐释印度的海洋治理观。
第八章 经济重塑:印度的“去中国化”与全球供应链重塑
从美中贸易战到疫情冲击,分析全球跨国企业“China + 1”转移在越南与印度的落地成效;介绍印度“自立自强”与“生产力联动激励”(PLI)计划如何拉动高端电子、医药、白电等行业本土化;并梳理印澳、印欧、印英自由贸易协议(FTA)谈判的最新进展。
第九章 强化自给:抵御中国“软硬件渗透”的策略
探讨华为、中兴等中国电信巨头在印度及南亚的网络植入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以及中国“军民融合”与863高技计划对AI、量子、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的集中投入。盘点印度禁止中企参与政府招标、国产化5G设备与半导体全产业链建设的关键举措。
第十章 关键矿产的战略出路:对冲中国影响
解读稀土、锂、钴、石墨等关键矿产在全球清洁能源与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主导采选、冶炼与出口管制带来的供应链风险。介绍印度如何启动123个矿产勘探项目、加入美主导的“矿物安全伙伴关系”,并与澳大利亚共建锂、钴项目以分散风险。
第十一章 南亚主动:莫迪“邻国优先”如何牵制北京
评析印度在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地“以攻为守”的新模式:既减少对内政的干预,又通过铁路、公路、海运、输电、油气管道——以及面向社区的高影响项目——构建互联互通,争夺当地政府和民心。
第十二章 文明竞赛:中印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对比中国话语下的历史编织与爱国教育体系,与莫迪“世界一家(Vasudhaiva Kutumbakam)”所倡导的包容共生价值观。剖析文明与民族国家模式如何塑造两国的外交理念、区域主张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期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