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恶心了!罗永浩撕开西贝遮羞布:袋装食品曝光,人民日报点名
脑洞时史
“易友们谁懂啊!花 600 块在西贝吃了顿预制菜,这钱花得比窦娥还冤!”
9 月 10 日晚上,罗永浩一条怒气冲冲的朋友圈直接把西贝送上了热搜。
这位以敢说敢怼出名的 “行业鲶鱼”,晒出满满一桌菜的照片,配文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今天下飞机跟同事搓了一顿,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这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最后他撂下一句狠话:“强烈建议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不是用了预制菜!”
这条不到百字的吐槽,像一颗炸弹扔进了餐饮圈。不到 24 小时, 罗永浩炮轰西贝预制菜 5 亿,评论区里炸开了锅 —— 有人骂西贝 “挂羊头卖狗肉”,有人替罗永浩叫好,更多人在问:“我们在外吃饭,到底吃的是现做还是预制?”
一顿饭引发的 “骂战”:从吐槽到硬刚
事情的导火索是罗永浩一行人的晚餐。账单显示,他们点了 1 道菜,草原嫩烤羊排 119 元,葱香烤鱼 89 元,最便宜的生菜也要 29 元,炒鸡蛋更是卖到 43 元,总价刚好 600 出头。按罗永浩的说法,这桌菜吃下来满嘴 “隔夜重烤味”,羊排有腥味,连莜面汤都带着隔夜的馊味。
最让他生气的是,菜单上没提任何 “预制” 字样,服务员也绝口不提菜品是加热来的。“你要是明说用了预制菜,我能接受就点,不能接受就换一家。但这种偷偷摸摸搞猫腻的,跟诈骗有啥区别?” 罗永浩在后续直播里越说越激动。
西贝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 “火上浇油”。创始人贾国龙第二天就拍着胸脯保证:“我们店里没有一道预制菜!” 他解释说,西贝的中央厨房只负责切菜、洗菜,最后下锅烹饪全在门店完成,这根本不算预制菜。为了证明清白,西贝还晒出了罗永浩就餐时的监控片段,画面里罗永浩对服务员说 “体验挺好”,试图打脸吐槽。
但这波操作反而引来了更多质疑。有网友顺着西贝开放厨房的直播镜头扒出了猫腻:所谓的 “现烤羊排”,原料其实是保质期 24 个月的速冻品;89 元的烤鱼用的是冷冻鱼块,包装袋上赫然写着 “复配水分保持剂”;连桌上的凉拌菜和酱料,都是中央厨房预制的密封包装,厨师只是撕开袋子倒出来摆盘,有的酱料甚至连包装袋一起扔进热水里加热。
更离谱的是 9 月 12 日西贝召开的万人大会。贾国龙在会上动员 1.8 万名员工 “跟罗永浩干到底”,还喊出 “保卫西贝荣誉” 的口号。这波操作让网友看傻了眼:“与其动员员工对抗消费者,不如好好整改问题。”
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
其实罗永浩早就说过:“我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隐瞒。” 去年 11 月他就在微博上吐槽:“餐厅卖预制菜不注明,本质就是欺骗。就算你做得再安全美味,也是欺骗。”
这次争议中,他特意点赞了老乡鸡的做法。这家快餐品牌在门店显眼处挂着公示牌,用绿、黄、红三色标注菜品加工方式:绿色是现做,黄色是半预制,红色是复热预制。老乡鸡客服证实,他们只有笋子烧肉、秘汁卤肉饭两道菜是红色标识的预制菜,所有原料来源都能在公众号溯源。这种坦诚赢得了罗永浩的力挺:“所有餐馆都该学学老乡鸡,明明白白消费不好吗?”
反观西贝的操作,就显得格外拧巴。一方面,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显示,西贝这类头部连锁餐饮的预制菜使用率早就超过 80%;另一方面,西贝合伙人樊大卫去年还拍视频宣称 “除了馒头和黄馍馍,其他全是明档现做”。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难怪让消费者觉得被忽悠。
网友 “小卷毛 nanako” 的评论获得了高赞:“现在去商场饭店吃饭,根本吃不出来香味儿,感觉全都是预制的。那些电磁炉说白了就是加热工具,味道能好才怪。” 另一位网友更犀利:“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就像买了件‘高仿’却付了正品的价,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行业潜规则: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
这场骂战揭开了餐饮行业的遮羞布。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850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飙升到 7490 亿元。这么大的市场背后,是越来越多餐馆悄悄换上了预制菜 —— 毕竟用预制菜能让成本下降 8%,对连锁品牌来说可是笔不小的利润。
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艾媒咨询的调查显示,79.63% 的人会主动搜预制菜信息,51.68% 会咨询专业人士才敢吃。为啥这么谨慎?因为大家吃够了 “哑巴亏”:
有人在网红餐厅点了 “现熬酸汤鱼”,结果吃出了预制包装的塑料边角;有人发现所谓的 “当日现包水饺”,煮出来的馅料和速冻饺子一模一样;更有人花 200 多吃的 “现炖鸡汤”,味道和超市 30 块买的预制汤毫无差别。
问题出在哪儿?预制菜的定义成了糊涂账。西贝援引的官方标准说,预制菜是 “预包装、加热即食的成品”,所以他们的 “门店加工半成品” 不算。但在消费者眼里,不管你是切好的还是做好的,只要不是现做现卖,就该提前说清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道出了关键:“行业缺规范,消费者缺知情权。商家钻定义的空子,最后把信任搞没了。” 确实,当 43 元的炒鸡蛋可能是预制蛋液加热,29 元的生菜只是拆开包装摆盘,谁还敢放心在外吃饭?
立法能终结这场糊涂账吗?
罗永浩的呼吁戳中了大家的痛点:“不是不让用预制菜,而是得明着来!”
还转发了此前人民网的一份关于预制菜的报告,其中明确的点名了西贝这个连锁餐饮品牌,其中使用预制菜的频率比较高,这也是铁骨铮铮的事实。
其实国家早就开始行动,2024 年 3 月六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预制菜监管,广东、四川等地也出台了地方标准,要求明确标注。但执行起来却打了折扣,很多餐馆依然我行我素。
老乡鸡的例子证明标注不难,难的是商家愿不愿意坦诚。这家品牌自 2024 年开始公示菜品等级,生意反而越来越好。有顾客说:“知道哪些是预制的,我可以自己选,这种坦诚反而让人觉得靠谱。”
反观西贝,在争议发酵后股价跌了 3%,不少网友表示 “再也不会去了”。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被当成 “冤大头”。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我花 100 块吃预制菜没问题,但你不能骗我说这是现做的卖 100 块。”
这场风波还在继续,罗永浩说会持续推动立法,西贝则忙着删差评控舆论。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关心的是下顿饭能不能吃得明明白白。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花多少钱吃什么菜,我们有权知道真相。
最后想问大家:你在外吃饭会特意问是不是预制菜吗?遇到不标注的餐馆,你会选择较真还是默默忍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