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方:生黄芪、麦冬、玉竹、赤芍、葛根、五味子 、白术 、生地、地龙、莱菔子、杜仲 、茯苓。(一人一方,需要具体辨证,切不可盲目照搬)
用法:每日 1 剂,先将所有药材用冷水浸泡 30 分钟,加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 30 分钟,分早晚两次温服,餐后 1 小时服用,更利于药效吸收。
方解
生黄芪 + 麦冬 + 玉竹
生黄芪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为 “补气要药”;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缓解阴虚所致的口干舌燥;玉竹性平,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三者合用,补气而不燥热,养阴而不滋腻,精准针对糖尿病 “气阴两虚” 的核心病机,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等典型症状,重建机体气血平衡。
赤芍 + 葛根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通经活络,减轻肢体麻木、疼痛等并发症前兆。
二者搭配,一凉血一通络,有效清除体内瘀滞,促进气血运行,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
五味子 + 白术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同时补充气阴;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能改善糖尿病患者 “脾虚失运” 的问题,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少水湿内停,缓解腹胀、便溏等不适。
一敛一补,标本兼顾,既固护已耗伤的津液,又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为机体恢复提供基础。
生地 + 地龙 + 莱菔子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缓解五心烦热、夜间盗汗;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能疏通经络,同时辅助调节代谢;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可缓解糖尿病患者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的食积腹胀,避免浊气内停影响气血运行。
三者协同,清热、通络、消食兼顾,全面改善机体内部环境。
杜仲 + 茯苓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增强肝肾功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能促进水液代谢,缓解下肢轻微水肿,又能健脾益气,辅助改善睡眠。
二者配伍,补肝肾与利水湿结合,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减少肝肾损伤,预防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加减使用
若患者 “肺热炽盛” 症状明显,可加桑白皮、黄芩,增强清肺泻火之力;若 “脾虚泄泻” 严重,加山药 、芡实,健脾止泻、固涩肠道;
若 “血瘀” 症状突出,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伴有 “失眠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改善睡眠。
医案
患者王女士,58 岁,确诊 2 型糖尿病 9 年,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但近 1 年血糖波动较大,尤其餐后血糖居高不下,且伴随明显不适。
就诊时,患者每日自觉全身乏力,口干舌燥明显,需频繁饮水,双下肢麻木、发凉,夜间常因麻木感醒来,睡眠质量差,腹胀,舌质暗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空腹血糖检测结果为 9.5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8%。
中医辨证: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血脉瘀滞
予上述基础方加减,因患者血瘀明显且睡眠差,加丹参 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加夜交藤养心安神。
服药 14 剂后,患者全身乏力感明显减轻,口干症状缓解。复查空腹血糖 8.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12.3mmol/L。
持续调理 4 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稳定在 6.5-7.2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8.5-9.5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至 6.9%,双下肢麻木、发凉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质量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