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天气凉,空气里的湿度悄悄溜走——皮肤发干、喉咙发痒、鼻子出血、便秘……这些都是“秋燥”的信号。
古人云:“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秋季正是养肺润燥的好时节,除了多喝水,我们还可以用一杯“五汁饮”,帮身体温和地补水润燥。
五汁饮
出处:《温病条辨》。
功效: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用于温病口渴、热灼津伤、肺热及肺燥咳嗽,也可防治热性感冒、肺病及咽喉疾病。
材料:芦根20克,麦冬15克,梨、荸荠、藕各100克。莲藕也可以用甘蔗代替,清热效果也很好。
做法:
1.将梨、荸荠和藕分别洗净,去皮,切成丁。
2.芦根与麦冬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150毫升,备用。
3.把梨丁、荸荠丁、藕丁一起放入打汁机中,加适量水,搅打成混合汁。
4.将混合汁倒入碗中,加入芦根和麦冬的煎汁,搅拌均匀即可饮用。
此方善治肺胃热盛津伤及外感温热之病,适合温病伤津、肺热及肺燥咳嗽、口渴咽干、咽喉肿痛、烦躁者,也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炎症,适合春夏秋季免疫防病,尤其是外感热性感冒、咳嗽、肺炎等。
此方凉饮的清热效果较好。如不喜凉者,也可温服,但不宜太热服用。每日数次。
此饮甘寒,脾胃虚寒、泄泻及寒咳者不宜服用。
01
雪梨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伤津,引起燥咳。梨具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因此对喉咙干燥、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均有一定缓解作用。
02
莲藕:生吃滋阴 熟吃健脾
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入心、肝、脾、胃四经,分生、熟,且生、熟药性有别。生藕性寒,甘凉入胃,可生津解渴,散瘀清热,凉血,止呕。熟藕的药性则由凉变温,失去了散瘀清热的功能,而增加了健脾益胃、养血补虚的作用。
藕作为水中孕育出的产物,本身有一定的养阴血作用。从中医角度来看:女属阴,容易出现阴血亏虚,而藕的通达能力很强,在养阴的同时又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一补一疏,对女性的经带胎产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03
荸荠:清热生津 化痰消积
荸荠入肺、胃经,性味甘寒,功能清热生津、化痰消积,主温病口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目赤、消渴、痢疾、黄疸、热淋、食积、赘疣。
本品味甜多汁故能生津,性寒故能清热,因含有抗菌成分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肉质洁白,故能入肺清热化痰,其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和黏液质,可稀释痰液,促使痰液尽快排出。同时荸荠可促进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的代谢,《日华子本草》载其能“开胃下食”。
04
麦冬:养阴润肺 兼能清热
麦冬能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常用于燥伤肺阴及阴虚肺热之证的治疗。如《圣济总录》麦门冬汤,以之与桔梗、甘草同用,治肺痈咳唾涎沫、吐脓如粥。麦冬为治疗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常用于内热伤阴耗津消渴,症见口燥,多饮多食等,多入复方。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将之与生地黄、人参、当归等配伍,治因阴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健忘等。值得注意的是,麦冬甘润微寒,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喘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宜慎用。临床使用麦冬以生用为主。
05
鲜芦根
芦根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之功效。
近代临床大家张锡纯言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本品有清肺润燥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于肺热痰咳及阴虚性咳嗽。芦根最早的药用记载,当属《金匮要略》所载苇茎汤,治疗“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与桃仁、薏苡仁、瓜瓣配伍,有清热排脓之效,故服后“当吐如脓”。
来源:养生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