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运营的立权。
在即时零售行业摸爬滚打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门店栽在 “库存” 这个坑里,武汉刘总的便利店案例,至今仍是我们给客户培训时的经典教材。
那会儿他刚把 100 平的散货店改成熟客型便利超市,SKU 控制在 2900 多个,看着挺规整,可运营没俩月就陷入困境:冷柜堆得关不上门,仓库通道只能侧着走,天天补货却总像在 “填窟窿”。他怀疑是商品结构问题,咬牙砍了 500 多个品,结果库存还是纹丝不动 —— 更糟的是,每周销售额在涨,库存金额涨得更快,现金流眼看就要绷不住。
我们帮他翻库存账时,三个问题特别扎眼:“清风中包纸巾” 月销才 28 件,库存却常年压着 80 多件;“养乐多” 总卖不及保质期,反复搞 “临期降价甩货”;整个冷藏柜里 30% 的商品超过 14 天没动过,单冷链损耗就快到 5%。后来刘总悟透了一句话:“库存不是不流动,是动得没章法 —— 没节奏的动销,全是假动销。”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去年三月刘总去外地参加供应链培训,把店交给副店长,副店长怕下错单,三天没补过一次货。可等刘总回来,店里不仅没缺货,库存反而 “轻” 了不少,周转空间都出来了。这件事彻底点醒我们:补货拼的从不是手速,而是对节奏的把控。
也是从这开始,我们结合自己在连锁便利、美妆、酒水、母婴等品类的操盘经验,帮刘总搭建了 “日清 + 周调 + 频次分级” 的库存节奏管理体系,后来在 100 多家门店验证,效果都很显著。今天就把这套方法论拆解透,不管你做的是线下便利店,还是线上即时零售,都能直接落地。
01
日清:每天把滞销品 “拽出黑洞”
以前很多店长开门先想 “缺什么货”,我让刘总改了流程: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先从系统里拉【昨日未动销 TOP20 单品】清单,再安排人去货架、冷柜复核 —— 重点看高排位商品是不是 “十日没动过”,或者 “冷链里的滞销品”。一旦打上 “滞销标记”,立刻执行三步动作:
第一步调陈列,把滞销品挪到主通道、收银台旁这些高曝光位置,比如把临期的酸奶放在冷柜最外层,让顾客一眼能看到;第二步做激活,搞试吃试饮、组合促销,比如把卖不动的小众零食和畅销饮料绑成 “9.9 元套餐”,拉动尝新;第三步断舍离,要是试了前两步还没起色,果断撤架,要么退仓,要么调到其他有需求的门店,绝不让它占着库存位。
这步在即时零售里尤其关键。线上顾客刷商品时,眼里只有 “首屏推荐” 和 “促销标签”,要是滞销品堆在电子货架上不处理,不仅没人买,还会挤占畅销品的曝光位,慢慢就成了吞现金流的 “库存黑洞”。
02
周调:用数据闭环反推决策,不做 “盲目的补货员”
我们帮刘总定了规矩: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做 “库存 & 毛利复盘”,核心看三件事,每一件都要落到具体动作上:
首先看 “动销率后 10% 的商品”,比如连续三周动销率低于 30% 的零食,要么直接淘汰,要么换成同品类里更受欢迎的款 —— 去年刘总店里的某款地方饼干,就是因为周调时发现动销率低,换成网红曲奇后,月销直接翻了两倍。
然后看 “高毛利品类的联动机会”,比如母婴区的高毛利纸尿裤,能不能和婴儿湿巾做 “买二送一” 的捆绑销售?美妆区的大牌小样,能不能设成 “满 99 元换购”?高毛利品往往需要 “推一把”,周调就是找到这把 “推力” 的关键。
最后要核对 “系统补货参数”,比如系统默认某款饮用水每次补 50件,但实际前两周只卖了 30 件,那就要把补货参数往下调,避免再次压货。尤其是在美团闪购、饿了么这些平台,电子货架的陈列得和线下同步更新,比如线上搜索 “早餐” 的人多,就把面包、牛奶挪到首页;加购率低的商品,就优化主图和标题 —— 这些细节,都是靠每周的线上数据反馈调整出来的,也是即时零售运营的核心节奏。
03
单品分级:按需求频次定策略,不搞 “一刀切” 补货
很多门店补货凭感觉,要么所有商品都 “三天一补”,要么看快没了就补,这很容易出问题。我帮刘总把 2900 多个 SKU 分成三类,每类都有专属补货策略,精准度一下就上来了:
A 类(高频刚需品):像饮用水、鲜牛奶、吐司面包这些,顾客几乎每天都会买。我们让系统设置自动提醒,每 2 天补一次货,但补货量绝不是拍脑袋定 —— 必须参考前 7 天的动销均值,比如前 7 天每天卖 15 瓶某款牛奶,那每次就补 30 瓶左右,刚好够 2 天卖,不压货也不缺货。
B 类(中频结构品):比如薯片、洗衣液、牙膏这类,顾客不会天天买,但店里不能没有。我们定的是 “每周定量补货”,同时结合促销节奏调整,比如下周要做洗衣液促销,就多补 20% 的货;没活动的时候,保持库存能覆盖 10-12 天的销量就行,避免占太多资金。
C 类(低频长尾品):像地方特色酱菜、小众进口饮料这些,买的人少但能满足特定需求。我们的原则是 “非必要不补货”,平时靠总部调拨或者跨店调剂周转,要是某款商品偶尔有人问,就先搞 “预售测款”—— 比如线上挂个 “预售 3 天发货” 的链接,要是能卖出去 10 件以上,再考虑少量补货,避免囤货风险。
04
半年时间,库存周转翻一倍,损耗降四成
这套方法在刘总店里跑了半年,数据变化特别明显:库存周转天数从 18 天降到 9 天,相当于资金周转速度翻了一倍;SKU 从2980 个减到 2010 个,但顾客没觉得 “可选的少了”,因为我们砍的都是动销差的品;冷链损耗直接降了 41%,以前每月扔不少临期酸奶,现在基本没浪费;员工补货时间省了,不用天天忙着搬货,能多花时间服务顾客;更意外的是,销售同比涨了 5%,但采购频次反而降了 12%—— 少补了无效的货,反而让资金用在了刀刃上。
后来我们在 100 多家不同品类的门店落地这套方法,发现一个反直觉的真相:库存问题的本质,从来不是 “缺货”,而是 “动销节奏乱了”。很多人觉得 “零售就是周转快”,所以拼命补货,可无效补货只会掩盖问题 —— 品效低、动销差、陈列没用,这些问题藏在满仓的库存里,根本看不见。
尤其是做即时零售,你面对的不只是店门口的顾客,还有手机那头的用户 —— 他们买东西更碎片、更看性价比,要是你的库存节奏跟不上平台流量(比如大促时没备足货,平时又压太多货),跟不上用户需求(比如早上需要早餐,你却把面包放后排),就算店里货堆得再满,也只是 “虚胖库存”,赚不到钱还累人。
真正厉害的运营者,不是天天忙着补货,而是把库存变成 “节奏反馈器”:哪些品该 “小步快跑” 高频补?哪些该 “按周期定量” 稳着来?哪些该果断清掉?这些都能靠数据 + 经验固定下来,变成门店的核心能力。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总怕 “缺货少赚钱”,却忽略了 “滞销更伤钱”。缺货顶多丢一笔订单,可滞销会一直吞你的现金流、占你的仓储、耗你的人力 —— 尤其是现在闪购、直播促销越来越多,能不能让库存 “跟得上节奏、控得住成本”,直接决定了你的门店是赚钱还是被压垮。
我是立权,刘老实合伙人。一个在即时零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运营老兵。当您遭遇:平台规则难捉摸、团队执行不到位、增长策略难见效时,我们提供'全托管式'代运营服务,用200+品牌验证过的方法论,带您避开试错陷阱,最短路径达成业绩目标。
添加立权个人微信Quan11quan
同时带你加入即时零售资源群
和更多从业者探索行业发展,洞见2025年行业趋势!
整理:立权
排版:立权
校对:十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