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60元吃一碗预制菜面条,你觉得值吗?" 罗永浩的这条微博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餐饮圈的舆论场。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100%无预制菜"并宣布起诉时,这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战争已不再是简单的口水仗,而是揭开了餐饮行业最敏感的伤疤——为什么所有连锁品牌都在极力回避"预制菜"三个字?
image
事件始末: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舆论混战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迅速获得1.4万点赞。次日,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罗永浩消费的13道菜清单(总价785元),坚称"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双方核心矛盾在于定义分歧:罗永浩基于消费者感知(羊排隔夜重烤口感、牛肉预制痕迹明显),而西贝援引市场监管总局标准——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属预制菜范畴。
image
记者实地探访西贝门店发现,其"预加工"流程游走于政策灰色地带:羊排早晨炖好次日烤制,牛肉提前制作冷藏保存。这种"拆分加工环节"的做法,正是连锁餐饮规避"预制菜"标签的典型策略。
政策拆解:中央厨房与预制菜的"文字游戏"
2024年《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将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外。这给了西贝们法律依据:只要不是工业化预包装成品,就不算预制菜。
image
但贾国龙此前"高级菜都要预制"的言论被翻出,暴露出行业对"预加工"与"预制"的刻意区分。例如西贝的"草原羊排"需提前24小时腌制炖煮,与消费者理解的"现制"存在明显偏差。这种政策定义与大众认知的脱节,成为争议持续发酵的根源。
行业困境:为什么餐饮企业害怕"预制菜"三个字?
头部连锁餐饮预制菜使用率超80%已是公开秘密,但所有品牌都在极力否认。真功夫面对罗永浩晒出的行业数据,仍坚称"所有菜品新鲜制作"。这种集体回避背后是三重压力:
消费心理上,预制菜被污名化为"廉价料理包",与餐饮业标榜的"新鲜现炒"价值主张直接冲突;价格体系上,西贝人均120元的客单价需要"手作""现制"话术支撑溢价;监管风险上,当前政策未强制标注预加工环节,企业担忧透明化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破局关键:消费者要的不是"零预制",而是知情权
争议本质是工业化效率与消费期待的碰撞。72%消费者认为"非现制即预制",而行业则严格区分中央厨房与预制菜。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的"小牛焖饭牛肉包"证据显示,标注"非直接提供消费者"的熟肉制品与门店宣传的"现场炖煮"明显矛盾。
胖东来支持西贝、老胡称"厨房工厂化是大势所趋"等观点,反映出行业需要平衡效率与诚信。日本《食品表示法》要求标注加热即食食品的做法值得借鉴——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科技,而是被隐瞒的选择权。
尾声: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却可能是行业变革的起点
罗永浩推动舆论关注知情权却面临举证难题,西贝虽合规却遭遇口碑危机。事件短期已致西贝客流量下降20%,警示餐饮业:在消费分级时代,"信息对称"比"广告轰炸"更重要。正如网友所言:"吃的明白,才能吃的放心"。或许这场风波最终将促使行业建立分级标识制度,让"中央厨房预加工"不再是不能说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