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把“出图”从几天压缩到几秒,设计行业最先感受到冲击的不再是灵感,而是生存方式:角色一致性、姿势自由、秒级手办、按量付费……工具迭代背后,商业模式、职业路径甚至审美标准都在被重写。9月4日,亦心科技创始人刘昌伟做客极新企服直播间,从“幻影2002”到悟空图像,分享了国产软件如何硬刚Photoshop、如何用AI把系列方案成本砍至十分之一,并直言“淘汰的不是设计师,是不会用AI的人”。
这场对话将围绕以下三大切面展开——
创业选点与产品护城河:为何锁定专业设计?悟空图像对比海外软件优势在哪? AI重构设计流程与生意:技术逻辑、商业新计价、市场规模会不会因此倍增? 人才新标准与企业责任:AI时代设计师不可替代的能力是什么?高校和企业如何共建“审美+工作流”新培养体系?
国产设计软件能否借AI完成弯道超车?个人创作者又该如何守住不可替代的“审美高地”?疑问已抛出,答案就在对话里。
左:极新创始人 姜稳
右:亦心科技创始人 刘昌伟
刘昌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国产空白、门槛高,我们做“人人易用的专业 PS”。
“秒出方案+算力计费”,效率十倍,市场自然大。
“鉴赏力要高过AI,站巨人肩膀做1到100的精进。”
以下是问答整理(移步「视频号:极新企服」观看直播回放)
作者 | 刘昌伟
编辑 | 艾美
极新:请刘总将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亦心科技。
刘昌伟:大家好,我是亦心科技的创始人刘昌伟。亦心科技主要专注于专业图像处理和 AI 相关的应用研发,目前我们推出了几款产品,一是国内首款悟空图像,目前是唯一一款专业闪绘散绘,它能够一边涂鸦一边绘制草图,我们一边捕捉特征,进行这个语义的理解,之后进行 AI 的实时渲染。它具有零门槛、实时、多模态的特性。 另外,我们搭建了关于图像类 AIGC 的平台,它涵盖了从文生图、图生图到我们的语义、理解、景深图的理解,到最后图像的输出,包括视频输出、一些模型的定制化训练,应该在图像类 AIGC 里,我们目前是最全面的。目前主要以我们这三款产品为主,我们公司的目标是希望未来人人都能够成为创意大师,成为设计师。
01创业初心与产品目标:解决刚性需求→打破领域空白→重塑产业生态
极新:刘总的介绍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亦心。此外,希望刘总能给我们介绍自己的从业经历或者是履历,以及对这份创业的一些感悟。
刘昌伟:我码农出身,大学学计算机,毕业后写了十几年代码。创业初期,我独自开发了原型系统,三位创始人到位后,我才从中抽身,由CTO和总经理负责悟空图像的整体架构,这是我从业的首个重要经历。
我有浓厚的产品情节。20多年前,我开发了共享软件Shareware,类似现在的APP,用户需为好用的软件付费。我推出的幻影2002广受欢迎,获央视专题报道,国内下载排名靠前,并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后因职位变动,它成为我的个人爱好。金山办公上市后,我重拾梦想,创立亦心科技,推出悟空图像。
前段时间央视对话栏目中,新浪财经负责人提出“为何中国人没有自己的Photoshop?”这一问题引发了我的共鸣。我认为,一方面图像编辑市场有需求,另一方面在中美科技对抗下,中国需要自己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国内消费类应用如美图发展良好,但专业领域仍是空白,这承载了我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梦想,也是我角色转变和产品研发的初心。
极新:刘总言简意赅的把过去几十年的经验都沉淀在了刚才的介绍里,我们看到在大浪潮下,国产软件在快速崛起,然而图像处理软件是我们的刚需。我们特别相信亦心和悟空图像,以及所有的设计师、企业办公人员的价值。今天的话题引线是 Nano Banana,已经覆盖不少人的视频号、公众号。亦心科技做设计出身,从幻影到悟空图像,可以跟我们说说中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或者是怎么聚焦到设计的。
刘昌伟:为什么会聚焦到视觉领域?我认为视觉设计领域是富有挑战性的,很多时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过程需要有创意,有了创意就需要有手段、有方法、有工具去实现它。
原来课本里学到的神笔马良,他有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他一画东西就会变成现实,拥有成就感。在现实中也不例外,我们在现实社会的工作以及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求。比如一张照片,我们可能希望它的色调能够更加符合预期,甚至一张照片可能需要美颜,以及抠图、更换背景等等,这些刚需是需要很好的手段和工具来满足的。 我是刚毕业没多久就接触到Photoshop。说实话当时我非常惊艳,非常诧异。就像我刚才说的一张照片,在
Photoshop 能够变化多端,色彩随意调换,还能够做各种变形,以及对图片进行各种叠加。这个神奇的变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我也感受到了Photoshop 的使用门槛、学习门槛非常高,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在当工程师的过程中,我进行了自学,一年半以后我才顿悟,完全理解什么是通道,什么是图层,如何叠加,以及蒙版等等,我发现掌握 Photoshop 、成为 Photoshop 高手的人寥寥无几。
因此我萌生出了想法:做创意,做设计——能不能有一个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更方便每一个普通人去使用的工具。
如果我们能够把技术门槛、用户门槛再降低一点,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美工任务就可以分解,工作效率就能够得到大提升,专业设计师就可以做更专业、更高端的设计。这也是幻影 2002 诞生的原因:做一个通用、普惠化的编辑软件。
现在到了AI 时代,又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AI 本质上是生产力的跃迁,把原来很多需要人工干的活,通过 AI 快速解决。这意味着带来了新挑战和新便利:我们如何把 AI 的能力与原来的传统专业图像处理能力再次融合,去产生新一代专业图片处理软件。
所以在我有专业经历的背景下,就萌生了要开发新一代专业图像处理软件的想法。第一步,在功能上要能够对标Photoshop;第二步,在易用性上以及 AI 整合方面,能够得到一些突破创新,就像亦心科技的目标:希望未来人人都能成为设计师,成为创意大师,这个目标已经非常接近实现了。
第二是因为市场有需求,可以看到 Adobe 去年在全球的营收大概是 200 亿美金左右,市场非常巨大,在大中华区的营收甚至超过了100 亿人民币,其中 Photoshop 占了接近一半的比重,所以从市场价值上看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者,无论是用CAD,还是做海报、专业设计,最终都需要用 PS 对效果图进行二次加工、二次渲染,所以也是日常办公中非常刚需的产品。
综合前面提到的专业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专业图像处理软件在市场上有它的明确价值和定位,更有行业战略价值。
极新:现在能看到亦心旗下有亦心闪绘、悟空图像等,我们其实很好奇您刚才说的:Adobe 的 Photoshop 在中国有非常多的用户和市场,整个营收的一半也是来源于Photoshop。但是我们在 2020 年之前很少看到有国产软件敢去挑战Photoshop,或者能在短时间内做到替代Photoshop。您觉得咱们的产品相比国外的设计软件甚至不仅限于Photoshop,包括 Figma 等,现在的产品有哪些优势?
刘昌伟:不久前的九三大阅兵很多人感到震撼,我们国家亮出了很多的大杀器。国外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国外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做到同等的水平。
目前悟空图像在图像编辑、画笔、通道、蒙版、剪贴板、变形以及 AI 能力的嵌入等各种功能覆盖度上,已经做到了基本持平。但在一些细节上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差距,另外在整个投入上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他们投入大概 5000 位左右的工程师,而我们投入50 多位工程师。
但为什么我们敢于硬刚呢?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继承了很多自己积累的,包括整个行业积累的经验,所以在研发效率、速度上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可以看到目前 Photoshop 跟最早推出的版本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基础架构是基于最早的 DOS 时代光栅结构,采用了图层的方式去处理,架构体系没有革命性的变化。
我们的一个用户为了适应我们早期各种硬件设备、显示设备,做了很多使用习惯的牺牲,所以这也是有底气硬刚的原因之一。
在整个悟空图像的产品创新上,我们做了一些变革。
第一点,与用户交互时,我们采用对象结构模式。与Photoshop主要依赖图层不同,对象模式针对性强,操作便捷。用户选中图像、文字或3D对象时,右侧菜单自动展示相关操作,无需像Photoshop那样在菜单栏中搜索,对入门者极为友好。
第二点,受中美科技战影响,Photoshop的AI能力禁止向中国输出,国内用户难以获取。而亦心科技的AI服务器均由国内服务商提供,AI能力全面,软件内可随时调用,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点,在AI时代,我们进行了应用创新,并集成到悟空图像中。用户处理图片或设计时,可边处理边进行AI实时渲染,即时获得结果与反馈,并可二次迭代处理,极大节省了工作流程。相比传统AI流程,我们压缩了长串动作为一步,实现了“即时反馈”。AI实时渲染在Photoshop中仍是空白,但我们已将其融入产品。
第四点,我们拥有自己的天宫素材库,内置大量模板素材。创作者无需从零起稿,挑选模板修改即可快速出稿。模板库向所有人开放,包括海报、矢量、边框、3D对象等,还有“幻影”组件可制作酷炫动效。同时,我们与教育行业结合,提供理科素材,如电学电路、化学器皿等,方便制作课件和试卷。在功能、素材、价格上,我们相比Photoshop更具优势,正版授权费用更低,C端和B端都比PS更具性价比,价格大约是PS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降低创作门槛。亦心闪绘的AI能力更是独特,可根据用户画的图形进行主题理解并生成合适形象,实现不断交互。
02AI 冲击与商业新计价:秒级抠图→按算力付费→实用为王
极新:基于左边的图形,如果它换一个图形,马上右边就会重新生成,会大大降低大家的操作成本、操作时间,并且激发大家想象力。但我今天其实更想跟刘总来聊刚才刘总说到的问题:AI 时代来了, AI 能力对于整个图像处理带来的变革和机遇、挑战。我们现在知道 AI 对设计有很多领域可以赋能,但是它底层的技术逻辑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
刘昌伟:我认为AI对整个图像处理带来的冲击变化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刚才一开始提到的Nano Banana,最近非常火爆。从整个设计行业来说有两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是有创意,第二个是有好的实现方法和手段。AI 现在带来的变化我觉得主要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极新:在 Nano Banana 的带动下,您觉得设计产业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一致性向来是设计师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攻克的环节,市面上已有众多工具试图解决这一痛点。尽管国内用户尚未正式使用Nano Banana,但从现有的测试视频与体验评论可见,其一致性表现优于 Snap 等同类海外产品。鉴于此,设计工具的商业模式是否将随之调整?
刘昌伟:我想不仅限于Nano Banana,AI 从最早的大家觉得新奇、好玩,到目前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工作和学习中,它其实已经具备了很多实用价值,整个商业模式也在重塑,但是也要一分为二的去看。
传统亦或原来的行业,可能因为 AI 的出现,业务会出现萎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生成很多素材、模板的平台,卖模板、卖素材是他比较重要的盈利方式,因为大家很难获得正版素材。但由于 AI 的出现,AIGC 能够产生高精度、非常逼真的各种各样场景素材。在这个需求上,既解决了素材正版的问题,也解决了来源问题,还解决了技术获取问题。
举个例子,Midjourney 不便宜,设计师还是抢着付,因为出图质量真能打。可灵最近公布增速,也是同理:只要结果稳,用户就愿意为“成品”掏钱。
收费逻辑早换了:最早按功能列表,后来收 SaaS 年费;现在平台把工具全放开,真跑模型才收“电费”。五钼图常态操作免费,点一下 AI 渲染才抠 tokens,用电交钱,天经地义。
大厂更直接,模型先免费砸市场,等养成习惯再谈付费。卷到最后,只剩两块能收到钱:场景深度和算力稀缺。谁把同一模型包成更顺手的工作流,再把算力成本算得清楚,谁先挣钱。等免费潮过去,账单大概长这样:日常功能继续白用,高级能力按量阶梯计价;个人买代币随用随扣,企业包年买算力池。自然语言一旦成为主入口,软件、价格、合同都得重写——一句话,从“卖功能”变成“卖算力”,而且这变化已经发生了。
极新:请教刘总,我们对美学其实有些看不透。过去在欧洲也好、国内也好,很多画家的作品,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重新发现、认可。您怎么看这种“追认和延迟认同”的现象?
刘昌伟:设计师其实就是最早的“原型创作者”。无论2D还是3D,作品刚出来时常常没人觉得它会火,更看不出IP潜力;可时间一拉长,突然某天爆火,商业价值才“追认”回最初的那张草图。价值永远是后置的,先做出来,再等时代翻牌。
极新:这个会不会对设计或者是设计工具带来一些影响?因为我们现在看到设计生产力其实是非常紧俏的,我们再多再好的设计都不够用。我们想知道现在整个设计行业,它的市场规模会不会因为这个而增长?
刘昌伟:首先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增长是必然的,因为现在进入了全民设计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拿 AI 玩一玩,去做创作,所以从作品的生产总量上来说,它增长非常快。前几年的一个数据:2024 年AI 图片的总量应该是突破了 10 万亿张,这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作品被“追认”,无非三条硬逻辑:一是真稀缺,产量就那么多;二是作者手艺过硬,同行服气;三是商业推手接力——拍卖行、藏家轮番出价,把价格梯次抬高,越拍越贵。
数字时代也一样。Beeple 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能拍到 6900 万美元,核心还是“唯一”:每天一幅连续输出 5 000 天,从数码相机走到 AI 生成,整部数字艺术史被压进一张图,没人能复制这段长度和密度。
稀缺叙事不变,只是载体从画布换成了像素。稀缺性被技术冲垮后,单幅“天价”神话会越来越少,但新生意反而在周边长出来:画一只小狗,下一秒就能让它动起来变成视频,再下一分钟就能3D打印成钥匙扣。
创作不再是为了“挂墙”,而是为了“用起来”——个性化小礼品、短视频素材、实体手办,全是增量市场。当人人都能产出高颜值内容,谁能把内容“做成东西”,谁就能挣到钱。当单幅创作已无法满足需求,连续场景便成为下一座“富矿”。
将一系列画面串联成可交互的虚拟世界,进而输出为 VR 内容,新的需求由此诞生:旧有的静态作品逐渐淡出视野,更高层级的沉浸式体验开始占据用户心智,也同步打开新的商业空间。以 Nano Banana 为例,它本身只输出二维图像,却因风格一致、角色稳定,被众多创作者视为“手办自由”的起点。
实际上,从平面到可打印的 3D 模型仍需借助其他工具完成转制,但市场关注的焦点早已跳过技术间隙,直接落在“把角色捧在手里”的终极场景。手办热潮的背后,正是连续化、立体化需求被激活的缩影——新的链路一旦跑通,商业机会将随之涌现。
哈哈,顺势做个简短插播:悟空图像已把“平面→3D”一步打通。导入照片或者手绘生图,一键生成可打印模型,家中普通3D打印机即可开工,当晚就能拿到专属手办。想再个性化,可自选颜料手动上色——目前主流设备尚不支持混色打印,市面所见多彩效果,多半仍靠后期手工涂装;硬件迭代仍在路上,但把“照片”变“礼物”的链路,今天就能跑完。
03 设计师新能力模型: 审美陪练→三力支点→管理三关
极新:很多设计师,尤其是动漫游戏行业受很大影响,它改变了作业的范式。以前我们需要画很多画进而连起来就变成一部动画片。现在你只要画一张图,这个形象形成后就可以交给 AI 生成,省去很多时间,设计师可以去创作别的IP,或者是创作下一步。目前对于 AI 时代设计工具的演变,作为设计师或者说有志于成为设计师的人,他们该去如何面对?其实他们从业未来的发展和他们对于未来的一些想象,还是挺需要 AI 工具方给一些建议的。
刘昌伟:作为工具方,我们的方向很明确:把AI集成到软件和在线应用里,让设计师用得更快、更顺手,真正为创作赋能。这两年常有人担心“AI淘汰设计师”,甚至列举大厂裁减美工的案例。但共识正在形成——被淘汰的不是设计师,而是不会用AI的人。原因很直接:AI能把效率和效果提升十倍乃至百倍,GPT-4o、Nano Banana以及国内各类工具,已经反复验证了这一点。不过,站在“巨人肩膀”上并不意味着可以比巨人还矮。AI出图后,如果缺乏鉴赏力,就看不出构图缺陷,也无法决定该补充哪些元素。正因此,设计师的专业门槛反而被抬高了:
1.艺术修养必须高于AI的平均水平。你能指出机器的不足,并用工具精修,让作品整体水准再上一个台阶。
2.持续学习成为刚需。AI仍属工具,谁掌握得更透彻,谁就能把“巨人”的目光延伸得更远。
总结起来,AI时代的核心要求有两条:鉴赏力要够高,学习力要够强。把这两条做到极致,设计师就不会被取代,而是让算法成为自己的“第二支笔”。
第二条是学习能力。简单调用现成 AI 并不难,难的是为自己搭建专属工作流:把若干模型、插件与脚本串成一条高效 pipeline,才能得到差异化效果。如果止步于“大家都会用的按钮”,输出自然千人一面。设计师必须快速吃透新工具、新方法,让技术迭代成为个人技能的加速度,而不是被甩开的理由。
第三条是“工匠”环节。生成只是初稿,最终交付仍需精修。像素级调色、构图微调、材质叠加都离不开专业图像工具。Photoshop 仍是行业标准,在国内我更推荐悟空图像:操作路径短、中文界面友好,同样支持图层、蒙版、通道等深度功能。掌握这类精雕细琢的利器,才能把 AI 的“毛坯”升级为高于平均线的完成品,形成个人与机器、与同行拉开差距的“最后一公里”。归结起来,AI 时代的设计师要守住三个支点:艺术鉴赏力、持续学习力、精修工具力。三点成面,才能在不断刷新的技术洪流中保持作品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
极新:我们其实跟很多美院的老师也交流过。大家都觉得审美这件事情它是一个无可替代,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学美术的设计师们来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他们需要看大量的案例和足够多的画面,或者说足够多的作品,他才能建立一种审美。那在 AI 时代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是一些好的方式,让大家能够快速的去掌握更多的,或者说更精准的去找到他们想看的素材和大量的作品,让他们能够建立更合适的审美。
刘昌伟:我觉得你这个问题特别好。AI 时代,不妨让算法做审美“陪练”。我们已自建一套美术作品鉴赏模型,从表现力、构图、色彩到风格设定评分维度,输入作品即可由 AI 给出即时点评。借助这一反馈,学生能快速发现画面优劣,反向修正审美坐标,实现“海量浏览 + 即时点评”的双轮驱动。
这样你就知道这幅作品它是好在哪?不好在哪?它是强在构图、强在这个色彩,还是强在表达等等,包括它的一些细节特征,通过我们自己构建的模型,让 AI 反过来给我们一些答案,其实能够更加快速地提高我们学习或者鉴赏能力。用 AI 打 AI,确实省事,把图丢进模型,十秒就能拿到一份“体检表”:构图、配色、主题、细节逐项给分,哪里好、哪里水,一眼看清。再换个模型跑一遍,分数可能变,但正是这点差别,逼着我反复对比,慢慢找到自己的那杆秤。
说白了,AI 就是把全球名作扫了个遍,用大数据算出“最大公约数”。同一幅画,不同模型像几位老师同时打分,我把他们的交集拎出来,再对照创作背景,就能拼出“好在哪”的完整拼图。以前看展,标签两行字,看不懂只能干瞪眼;现在有数据回放的“弹幕”,来回几遍,心里就有底。
艺术当然见仁见智,可构图稳不稳、色彩顺不顺、情绪到不到,这些底线依旧像主旋律,再花哨也不会跑调。先让算法帮我找到“主和弦”,再在旁边加自己的花活,既省时间,又不会被某家权威带偏。外行想入门,这是最快捷的一条路:先求同,再存异,在代码和直觉之间,钉下自己的审美坐标。
极新:直播过半,我们把话题拉回 Nano Banana。浪浪山里的“二师兄”闪会手办就是用它做原型——过去师徒四人形象要画几十稿,现在一张设定图扔进去,30 秒内保持角色一致性换妆、换景、换风格,客户想看的“多稿”瞬间摆齐,省掉大量重复起稿时间。跟 Runway、可灵、GPT-4o、Midjourney 这些同场竞技,Nano Banana 的核心优势有三点:1. 对话式细调:可连续发指令在同一张图上迭代,不用“抽卡”重来;2. 角色稳:面部、服饰特征跨图不漂移,适合做系列化内容;3. 多图融合:能把 13 张完全不同素材无缝拼成一张大场景,光线阴影自动对齐。总的来说,它把“快速出系列方案”这件事拉到及格线以上,前期提案成本直接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当下最实在的生产力提升。
刘昌伟:Nano Banana 火爆,实则解决两大行业痛点:
第一,角色一致性得以实现。同一张脸跨场景、跨动作时,五官比例能精准锁定,影视制作首尾帧、游戏换装无需再一帧帧手修,秒级即可获取连续素材。
给定一张正襟危坐的照片,能一键输出如蜘蛛侠、骑马、与 Michael Jackson 同台等多样姿势,采用单图驱动生成,省去重新画原型的时间,效率至少提升十倍。其背后技术并非颠覆性创新,而是将传统图像变形“老功夫”融入大模型流程,靠算法叠加解决一致性难题,从而又快又稳。对短视频、游戏资产制作流水线而言,Nano Banana 直接将时间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
GPT-4o 强在“一张图多风格”,自然语言随手换,可角色一跑就“变脸”;Nano Banana 把一致性锁死,姿势、五官跨图不变,这对需要系列稿的影视、游戏最实用。我觉得在整个技术路线上来说,我觉得他解决了行业的痛点,把效率提升了至少十倍以上。技术的本质上,我觉得 AI 与原来传统的这种算法技术在不断地在融合,不断地在做创新,未来他会帮我们的这个生产工具的水平再提升一个层次。
极新: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试试悟空图像。设计师一旦插上 AI 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快。评论区的同学提问,他问 GPT4o 和 Banana 在受众方面有什么区别?
刘昌伟:4o 和 Banana 的侧重点并不重叠。4o 开放 API,面向开发者和设计师,主打多模态交互与批量合成,方便把图像能力嵌进各类应用。Banana 则直接服务设计师本人,一键出图且角色不变,效果已逼近商用,更偏向“拿来即用”的终端体验。
极新:第二个问题是:Photoshop绿色版带来的竞争压力,并询问“亦心AI闪绘”或“悟空图像”是否计划借助AI实现弯道超车,以及目前的进展如何。这个问题其实代表了不少用户,甚至是一个群体的普遍疑问:在版权意识逐步建立、大家开始愿意为优质工具付费的当下,破解版或绿色版软件还能存在多久?用户从使用免费破解版,转向主动购买正版付费软件的习惯和观念,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转变?
刘昌伟:Adobe 的策略很明确:默许个人用户使用绿色版,培养习惯,再把营收重心放在企业端。企业一旦商用 Photoshop,就必须付费,否则面临盗版诉讼。这种“个人放水、企业收割”的模式,比微软更激进,也让 Adobe 在全球保持每年 1500 多亿元的收入,大中华区贡献约 100 亿元。金山办公的做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WPS 对个人几乎全免费,靠会员解锁高级功能和素材实现盈利。月活超 5 亿、日活 1 亿,年收入已过 30 亿元。我们借鉴这套“基础免费+算力付费+高阶素材会员”的模式:大部分功能零门槛,AI 算力调用再计费,模板素材目前免费,待生态成熟后,为高价值创作者和工作室提供付费通道,让优质内容获得回报。
极新:大家现在追剧、刷短视频,早就从电视挪到了手机——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连抖音都能买单片。掏钱开会员、点播,越来越像点外卖一样自然,习惯就这么悄悄养成了。把时间拨回十年前——2015 年,谁要给软件掏钱,身边立马有人甩来破解链接;一旦收费,就换竞品,反正选择多的是。今天站在 2025 年 9 月 4 号,风气已经变了:大家愿意先付费、先用起来,尤其是 AI 工具——学会用它,个人的效率、价值立刻提速,也把整个行业带进正向循环。感谢刘总提醒,我们本身做知识产权,更深有体会。国内软件卖不上价,很大原因就是习惯还没完全转过来;虽然某些许可证版本卖得不错,可 SaaS 订阅的付费率依旧低,导致我们的 SaaS 在国际市场的估值远低于美国同行。所以,接下来真心希望大家多支持国产 AI 和图形工具,首推悟空图像——用得越多,反馈越丰富,产品迭代越快,良性循环也就转起来了。
下面是漂流瓶环节。上一位嘉宾是帆软跨境产品负责人丁雨婷,留给您的问题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架构和管理水平面临哪些新要求?企业该如何同时应对其中的危险与机遇?——这不仅是 AI 公司,也是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都在面对的共同考题。
刘昌伟:管理者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对 AI 的认知。若停留在“工具”层面,就无法释放 AI 对生产力的倍增效应。必须把它视为“已完成 0 到 1 的巨人”,并让自己站上巨人的肩膀,去完成 1 到 100 的精进;站上去后,眼界还要高于巨人,否则依旧会被替代。
第二,在 AI 快速迭代的洪流中保持节奏。模型层出不穷,企业需锁定主干场景,按自身节拍推进,避免被新技术牵着鼻子走,防止投入大量成本却回到原点。
第三,把 AI 引入管理闭环。用算法实时分析日报、报表和客户偏差,快速判断目标是否偏离、资源是否聚焦、效果是否达标。结果不必百分百精确,但足以让决策提速半步;IT 与管理层共用同一套数据仪表盘,形成即时反馈、即时调整的机制,把危机化解在日常运营中。
极新:AI 不是工具,是已完工的地基。把算法接入日报、报表,用实时数据早半步纠偏,让危机在日常化解。请刘总给下一位做客的嘉宾留一个问题。
刘昌伟:AI 迭代速度极快,对从业者和创业者而言,何时才是最佳入场时机?无论是产品、赛道还是新范式,该在什么节点切入?以及你现在是否已借助 AI 实现盈利?我很期待他的答案。
更多干货分享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视频号~超多精彩对话内容等待您的解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