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桂斌 通讯员 张立 宋天娇 孙翠翠
近日,山东交通学院“河脉薪传”社会实践团深入黄河沿线,赴济南、东营、聊城三地开展了一场“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实践。
实践团先后赴济南邢家渡引黄灌区中心测流站、牛王渡槽河道和董家闸等重点区段,以“沉下去”的姿态,实地观察、记录和体验引黄民生工程的运行实况。
实践团聚焦复杂环境下灌渠、调控闸门等民生工程核心设施的安全运营现状,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渠道裂缝、闸门锈蚀等问题,基于交通土建工程专业优势及前期成果,提出“基于纳米玻璃粉改性树脂基智能防腐涂层”。该技术通过固废材料再生与复合工艺,实现对灌渠、闸门等表面的自修复与长效保护。通过学研结合,评估新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使学术研究更接地气,更具应用导向。
实践团提出的“固废再生—材料复合—智能修复”系统治理路径,不仅体现了土建专业与实地实践的深度融合,更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与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在与水利部门专家的座谈中,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技术在黄河民生工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坚定了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决心。“从前觉得黄河很远,知识很抽象,这次实践让我们切实了解了引黄基础设施,触摸到了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温度。”一名队员在总结中感慨道。
实践并未局限于技术攻关,实践团在聊城亲手体验澄泥砚非遗制作工艺并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实践团还走进济南褚科小学,通过环保手工、趣味实验和黄河故事讲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护河、文化传承”的种子。
“河脉薪传”实践团从专业赋能到文化追寻到教育公益,以跨学科的创新行动和真挚的社会情怀,真正实现了将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