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炙热游戏・百厨大战》因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参赛,引发了远超常规美食综艺的关注度,而这场关注的焦点,并非简单的厨艺比拼,而是一道湛江白切鸡引发的 “年龄之争”,以及背后折射出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
全进华作为民间 “村席大厨”,对自家烹饪的湛江白切鸡有着十足的自信。此次参赛,他特意带来了自家果园养殖的 180 天走地鸡,这只鸡在他眼中,是制作正宗湛江白切鸡的核心底气 —— 从破壳到出栏,180 天的生长周期里,鸡群在山坡上自由散养,每日自行寻觅谷物、小虫,充足的运动量让鸡肉紧实有弹性,这样的食材,在他看来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比赛现场的布置充满竞技氛围,灶台整齐排列,各类厨具一应俱全,评委席上坐着包括中国烹饪大师周晓燕在内的专业评审。当全进华端着精心烹制的湛江白切鸡走上评审台时,他的脸上带着期待,双手稳稳托着餐盘,盘中的白切鸡色泽金黄,鸡皮完整紧绷,表面还泛着淡淡的油光,看起来极具食欲。他向评委介绍:“这是我们湛江正宗的白切鸡,用的是 180 天的走地鸡,肉质紧实,皮脆肉嫩,您尝尝就知道了。”
然而,评委周晓燕在夹起一块鸡肉,细细咀嚼后,眉头却微微皱起,放下筷子后直言:“肉质太老了。” 简单的五个字,如同一记重锤,让全进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脸色当场沉了下来。他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评价,当场便与评委展开争执:“您不是我们广东人!在我们那边,鸡必须养到足够天数,皮才够脆,肉才够紧实,那些 30 天、60 天的嫩鸡,就算送我我都不要,饭店要是用这种鸡做白切鸡,肯定会被客人投诉!”
全进华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语气坚定,每一个字都透着对家乡美食标准的坚守。原本温馨的美食综艺现场,瞬间弥漫起紧张的火药味,周围的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都下意识地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这突如其来的争执上。这场面,甚至比奥运比赛的竞技时刻更具张力,让屏幕前的观众也跟着屏住呼吸。最终,全进华因为这一评价,未能通过首轮比拼,遗憾 “一轮游” 淘汰。节目播出后,这一段争执片段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全网热议,支持全进华和支持评委的网友各执一词,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这场白切鸡的 “年龄之争”,本质上是地域饮食文化标准的碰撞。为了探寻真相,不少人开始关注广东白切鸡的养殖与制作标准。清远麻羽鲜鸡的供应商陈小姐,作为长期深耕广东禽类养殖领域的从业者,给出了专业解答:“广东走地鸡的最佳养殖周期在 120-180 天,180 天的鸡刚好达到生理成熟状态,体内脂肪分布均匀,经过恰当的烹饪后,鸡皮与鸡肉之间能形成一层细腻的啫喱冻,这层啫喱冻口感爽滑,带着鸡肉的鲜香,是湛江白切鸡的灵魂所在,少了这层啫喱冻,白切鸡的风味就会大打折扣。”
陈小姐还补充道,广东走地鸡的养殖方式也有讲究,必须在开阔的山坡或果园中散养,让鸡群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每天自主觅食、奔跑,这样才能保证鸡肉的紧实度,吃起来有浓郁的 “鸡味”—— 这种 “鸡味” 是饲料催长的嫩鸡无法比拟的。反观评委可能偏好的 30 天、60 天嫩鸡,陈小姐直言这类鸡不符合广东走地鸡的出栏标准,大多是通过科技手段催长,生长周期短,运动量严重不足,鸡皮薄得像纸,毫无弹性,制作白切鸡时,只能依靠大量调料来掩盖肉质的寡淡,根本无法呈现白切鸡原本的鲜香口感。
回到节目现场,全进华在与评委争执时,情绪愈发激动,脸涨得通红,他反复强调湛江白切鸡的传统规矩,试图让评委理解家乡美食的标准。相声演员岳云鹏作为节目嘉宾,见状连忙上前打圆场,笑着说道:“可能这就是当地的特色味道,每个地方的口味不一样嘛。” 但他的调解并未完全平息争执,全进华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还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广东的饭店里,要是哪个店家敢用嫩鸡做白切鸡,客人吃第一口就能尝出来,当场就会投诉,这不是我瞎编的,是我们广东人公认的标准。”
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不少广东网友在看到节目片段后,纷纷在社交平台留言证实:“确实是这样,在广东吃白切鸡,要是咬到松散没嚼劲的鸡肉,不用客人说,店家自己都得主动道歉,这是对食材和顾客的基本尊重。” 还有网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上次在外地吃白切鸡,老板说用的是 60 天的嫩鸡,吃起来一点‘鸡味’都没有,最后只能蘸着调料吃,太失望了。”
虽然在节目中遗憾淘汰,但全进华并未因此气馁。离开赛场后,他转头在个人抖音账号上发布了一条湛江白切鸡的制作教程视频。视频中,他穿着家常的短袖,站在自家厨房的灶台前,熟练地处理鸡肉,从选鸡、焯水到浸泡冰水,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还特意强调 “白切鸡要做到骨头带血才正宗,这样肉质才够嫩,又不失紧实”。没想到这条视频迅速走红,截至 9 月 4 日,相关话题的热度已超过 740 万,“全抖音都在晒白切鸡” 还登上了娱乐热榜第一名。
评论区里,广东网友纷纷为全进华撑腰:“30 天的鸡根本算不上走地鸡,送我我都不吃,至少要 120 天以上的才合格,评委不懂别乱评!”“这才是正宗的湛江白切鸡,评委怕是把白切鸡和炸鸡搞混了,用评嫩鸡的标准评老鸡,简直离谱!” 还有网友晒出自己制作的白切鸡照片,配文 “跟着全大厨学做的,骨头带血,口感绝了”,形成了一场自发的 “白切鸡分享热潮”。
这场争议背后,不仅是口味的差异,更体现了老广对饮食文化的极致讲究。在广东,制作白切鸡不仅对鸡的养殖天数有严格要求,对鸡种的选择也极为苛刻,必须是清远麻鸡、三黄鸡这类广东本地优良品种,而白羽肉鸡等外来品种,因为肉质松散,一煮就烂,根本无法达到白切鸡 “皮脆肉紧” 的标准,从未被纳入正宗白切鸡的食材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清远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一只鸡都配有专属的溯源脚环,脚环上记录着鸡的养殖时间、养殖场地、检疫信息等,从养殖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可查,确保消费者能吃到正宗、安全的清远鸡。这样严格的标准,足以说明广东人对白切鸡的重视,也难怪全进华会在节目中如此坚持 —— 他维护的不仅是自己的厨艺,更是家乡饮食文化的规矩与尊严,那道白切鸡里,藏着老广几代人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句简单的 “不够嫩” 就能轻易否定的。
全进华引发的这场争议,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饮食文化中诸多类似的 “南北之争”“地域之争”。2011 年,“甜咸豆腐脑之争” 曾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相关话题数量高达 152268 个,一场关于豆腐脑口味的投票,吸引了 77862 人参与,其中 53% 的网友选择咸豆腐脑,33% 的网友偏爱甜豆腐脑,还有 14% 的网友选择其他口味。网友们甚至自发形成 “甜党” 与 “咸党”,双方各执己见,有人在评论区喊着 “拒绝妥协,甜豆腐脑才是正统”,也有人呼吁 “大家各退一步,双边会谈解决争议”,争论激烈程度,与如今的白切鸡之争如出一辙。
2018 年,四川火锅在一场国际美食评选中,被外国评委批评 “过于麻辣,刺激性太强”,这一评价同样引发国内网友热议。四川网友纷纷回怼:“不懂麻辣的精髓,就别评价四川火锅!四川火锅的麻辣,是为了驱散潮湿气候带来的湿气,是刻在四川人骨子里的味道,不是简单的‘刺激’就能概括的。”
为何中国人总为一口吃的争论不休?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差异巨大,进而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清淡、紧实的白切鸡既能满足味蕾需求,又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多负担,所以老广对鸡肉的 “紧实度” 有极高要求;四川盆地常年阴雨,湿气较重,麻辣火锅中的辣椒、花椒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北方气候干燥,咸豆腐脑搭配油条、包子,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而南方人偏爱甜豆腐脑,是因为南方盛产蔗糖,甜食文化更为盛行。全进华的白切鸡被批 “老”,核心问题在于评委用统一的 “嫩” 标准,去衡量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就像用评价炸鸡的标准去评判白切鸡,完全忽略了背后的文化逻辑,自然会引发争议。
美食博主 “舌尖上的中国” 曾在节目中说过:“每个地方的菜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你不能要求广东人跟你一起吃嫩鸡,就像不能让四川人吃清汤火锅一样,尊重差异,才能感受饮食文化的丰富。” 这番话,精准点出了饮食文化争议的核心。
央媒后来也针对这一事件发文,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传递的态度十分明确:评价美食时,不应抱有 “非此即彼” 的态度,评委需要多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尊重各地的传统与习惯。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 —— 中国地大物博,光是公认的菜系就有八大种,每种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食材选择、烹饪手法和口味标准,要是都用单一标准去评判,美食的多样性就会被抹杀,所谓的 “特色” 也将不复存在。全进华的白切鸡,或许不符合评委心中 “嫩” 的标准,但它代表了湛江地区的饮食文化,那层细腻的啫喱冻、紧实的肉质,都是老广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值得被尊重。
浙江卫视作为《炙热游戏・百厨大战》的播出平台,后来因为争议太大,暂时关闭了官方账号的评论区。其实这样的做法并无必要,有争议恰恰说明观众在乎饮食文化,愿意为不同的口味发声,要是大家都保持沉默,反而会失去对文化差异的讨论机会,不利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更有意思的是,全进华在后续发布的白切鸡教程视频里,脸上满是笑容,丝毫看不出被淘汰的失落。他耐心地教网友如何挑选优质走地鸡 ——“要看鸡的脚爪,走地鸡的脚爪粗壮,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脚趾间还有厚厚的老茧”,如何控制煮鸡的火候 ——“水开后转小火,保持水面微沸,煮 15 分钟后关火,再焖 10 分钟,这样鸡肉才不会老”,还笑着说 “吃白切鸡就得吃这口实在,吃的是食材本身的香味”。
这种对美食的热爱与豁达态度,才是饮食文化应有的模样。饮食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喜欢嫩鸡的细腻,我偏爱老鸡的紧实,彼此尊重对方的选择,才能感受到美食的真正魅力。岳云鹏在节目中说的 “可能是当地的味道”,看似简单,实则无意中点破了关键:在美食的世界里,尊重差异比统一标准更重要。
全红婵哥哥的白切鸡之争,看似是一场普通的美食评价冲突,实则是中国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从全进华教程视频 740 万的热度,到甜咸豆腐脑之争 15 万 + 的话题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人对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也反映出大家对 “统一标准” 的不认同。
广东的 180 天走地鸡,有科学的养殖周期支撑,有当地人数十年的口味验证,不是评委一句 “太老” 就能否定的;四川火锅的麻辣,有地理气候的成因,有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作为基础,不是一句 “刺激” 就能贬低的;北方的咸豆腐脑、南方的甜豆腐脑,都有各自的文化逻辑,都值得被看见。
央媒呼吁的 “不要非此即彼”,本质上是在倡导一种包容的文化态度。中国之所以能拥有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正是因为每个地区都坚守并传承着自己的特色,要是所有美食都追求 “统一口味”,那饮食将失去它最珍贵的灵魂 —— 文化记忆。全进华在节目中硬刚评委,不是没有礼貌,而是在守护家乡菜的尊严;网友们一边倒支持他,也是在为地域文化发声,希望不同的饮食特色都能被尊重。
说到底,美食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比谁更 “正宗”,而是让不同的味道都能被看见、被喜欢、被传承。下次再遇到与自己口味不同的菜肴时,不妨先放下偏见,试着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 就像全进华的 180 天走地鸡,那 180 天的养殖周期里,藏着老广对食材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毕竟,中国人吃饭,吃的从来不光是味道,还有那份融入菜肴里的、独属于某个地域的文化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