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老人看着自己辛苦养大的子女成家后,多少会有点舍不得、有点不安,总盼着余生能在亲情里被温柔对待。
但现实没有那么理想,有时候,我们一味付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只是在陪跑。
下面聊聊那些让人心凉的“儿媳习惯”,老年人该怎么为自己留后路。
第一:娘家和婆家,“左手亲情右手冷漠”
有些儿媳“没事总往娘家跑”,这事儿说轻巧其实影响很大。
正常去娘家探望父母无可厚非,可如果啥好东西都往娘家送,家里刚攒点钱又“飞”走,婆家老人只剩下精打细算过日子,只能干瞪眼。
有时候真的不怪婆家老人多心,谁都想被公平对待,两家老人都是长辈,不分轻重,老人的心才不会凉透。
第二:钱和房子的边界,老人最怕成“外人”
不少家庭出现这样一幕:媳妇存款、买房只认娘家,公婆永远成了“外人”。
很多老人在晚年不敢把银行卡、存折交出去,怕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最后不是自家人的财产。
这种“防火墙”心理,归根结底是怕失去安全感。
老年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依赖于“归属感”和“掌控权”。
第三:花钱很爽,前提是动你的钱
有些儿媳用公婆的钱一挥手就是大手笔,名牌、房子的首付、孩子的成长花销,样样都要跟老人的钱挂钩。
老人年轻时付出太多,想着退休后可以享福,却变成了“提款机”。
家庭压力大家都有,可真正懂得体谅公婆并不多,多的是“拿来主义”,只管索取,不问老人身体和心理需求。
第四:借口一堆,蚕食老人安稳日子
从攒学费到买保险,“正当理由”层出不穷,但钱最终进了“小金库”,老人辛苦攒的养老钱也慢慢被蚕食。
有些媳妇眼里只有小家,公婆始终是“局外人”。
哪怕天天住在一起,也各怀心思,让老人觉得自己就像透明人。
人情冷暖,在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用“大道理”站队,最后老人只能靠儿子
还有一类儿媳,最会讲理:“带孩子、做饭那是情分,和我无关。”
凡事都强调“男方家庭男方负责”,婆婆公公的事都是儿子的义务。
说穿了,是缺乏感恩之心,不愿意为别人多考虑半分。
家庭和睦,本来就需要双方退让,光靠老人“自我牺牲”,只会麻木彼此关系。
总的来说,老人留后路,不是要挑事,而是真正为自己活一回。
底线要有,决定权要抓牢,不要把全部信任和希望丢给一个人。
与其深夜悔恨,不如提前规划,把自己的晚年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怎么看待家庭里的“底线”和“信任”?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讨论你的真实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