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坐着就打盹,喝 3 杯咖啡都没用,是不是得了发作性睡病?”32 岁的程序员小吴因频繁犯困焦虑不已,担心影响工作,直到找田丰大夫就诊,才知道自己只是 “慢性疲劳”,并非发作性睡病。大夫说:“不是所有白天犯困都是发作性睡病,分清这几个特点,才不会瞎担心,也能避免耽误真病的治疗。”
一、别把 “犯困” 都归为发作性睡病:3 类情况要区分
田丰大夫指出,很多人把 “白天犯困” 等同于发作性睡病,其实常见的犯困分 3 类,特点差异很大:
1. 慢性疲劳:“累出来的困”,休息能缓解
小吴因长期熬夜加班,每天只睡 4 小时,白天犯困时还伴眼睛干涩、腰酸背痛,周末补觉后会好转。“这是身体累到了,就像手机没电,充电就能恢复,不是发作性睡病。” 田丰大夫说,这类犯困多因作息乱、压力大,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改善,小吴规律作息 1 个月后,白天基本不犯困了。
2. 睡眠呼吸暂停:“憋出来的困”,伴打鼾暂停
若犯困时还伴夜间打鼾、呼吸暂停(家人发现有 “憋醒” 情况),白天总觉得脑袋昏沉,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睡觉时缺氧,大脑没休息好,白天自然困,跟发作性睡病的‘突然秒睡’不一样。” 田丰大夫举例,曾有患者因没分清,误把呼吸暂停当发作性睡病,耽误了用呼吸机治疗的时机。
3. 发作性睡病:“不受控的困”,有 3 个典型特点
真正的发作性睡病,犯困不受控制,还伴特殊症状,田丰大夫强调这 3 个特点最关键,小吴一条都没中:
- 突然秒睡:比如吃饭、走路时突然睡着,醒来后没记忆,小吴只是坐着打盹,能自己控制;
- 猝倒:情绪激动(如大笑、生气)时突然腿软、低头,小吴从未有过;
- 睡眠幻觉:刚睡着或醒时,看到不存在的画面(如黑影),小吴也没经历过。
二、田丰大夫教你 “3 步鉴别”:简单易操作
担心自己有发作性睡病?田丰大夫分享 3 个简单鉴别方法,在家就能初步判断:
1. 看 “犯困能否控制”
发作性睡病的犯困像 “突然断电”,比如开会时突然睡着,自己没法阻止;普通犯困能靠意志力撑住,比如小吴困时站着就能缓解,不会突然失去意识。
2. 记 “是否有特殊症状”
看看白天犯困时是否伴猝倒、睡眠幻觉,或夜间频繁醒、腿抽动(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发作性睡病多会伴 1-2 种特殊症状,普通犯困很少有。” 田丰大夫说,曾有患者记录后发现,自己只有单纯犯困,排除了发作性睡病。
3. 试 “补觉后是否好转”
周末连续睡 8-10 小时,若白天犯困明显减轻,多是睡眠不足或慢性疲劳;发作性睡病患者即使补觉,白天仍会突然秒睡,没明显改善。
三、真有发作性睡病?田丰大夫这样调
若确实符合发作性睡病特点,田丰大夫会从 “辨证调理” 入手,帮助患者延长清醒时间,35 岁的李女士就是如此:
- 中药调理:李女士属 “心脾两虚”,田丰大夫用黄芪 15 克、党参 12 克、酸枣仁 10 克煮水喝,补养心脾、提升阳气,1 个月后白天清醒时间从 3 小时延长到 5 小时;
- 规律作息:固定每天 23 点睡、7 点起,即使周末也不熬夜,避免打乱生物钟;
- “小睡” 技巧:每天中午固定小睡 20 分钟,别超过 30 分钟,避免睡太久反而更困。
李女士坚持 3 个月后,不仅白天很少突然秒睡,连猝倒情况也减少了,终于能正常上班、陪孩子玩。
四、田丰大夫提醒:别瞎猜,及时就医最关键
“很多人要么把普通犯困当成发作性睡病,焦虑得睡不着;要么把真的发作性睡病当成‘懒’,耽误治疗。” 田丰大夫强调,若白天犯困影响生活,且自己分不清类型,最好及时就医,通过睡眠监测等检查明确诊断。
就像小吴,一开始瞎担心,做了简单检查后排除发作性睡病,调整作息就好转;而李女士早发现、早调理,病情也控制得很好。“不管是哪种情况,别自己瞎判断,专业医生一看就能分清,才能既不白担心,也不耽误事。”
现在的小吴,不仅白天不犯困,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他常说:“多亏田大夫帮我分清了,不然还在瞎焦虑,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 田丰大夫希望更多人知道:白天犯困不可怕,分清特点、找对原因,就能找到解决办法,不用被 “发作性睡病” 的担忧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