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教育杂谈——为什么那么多人建议取消教师节?》,文中对教师节变味现状的剖析精准戳中教育行业痛点,对教师群体心声的捕捉更是入木三分,我完全认同其核心观点——如今的教师节早已偏离“弘扬尊师重教”的初衷,沦为让多方尴尬、让教师疲惫的“负担式节日”,也深刻理解为何越来越多人呼吁取消这一节日。
原文将不同群体视角下的教师节精准归类,每一种“变味形态”都能在现实教育场景中找到对应,让人读来满是共鸣。
在官方层面,教师节成了“口号节”,这一判断尤为贴切。每年教师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高大上的表述总会准时出现在各类庆祝大会上,领导的发言稿仿佛只需修改年份就能循环使用。
这些口号听多了,不仅无法让教师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反而像一层脱离现实的“滤镜”——没人追问乡村教师的生活补贴是否按时发放,没人关心城市教师是否还在深夜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没人在意班主任是否刚处理完学生矛盾还没来得及吃晚饭。
空泛的赞美填满了节日,却唯独没有教师真实的生存需求,这样的“庆祝”,不过是一场自说自话的形式主义。
教育主管部门把教师节过成“禁令节”,更是许多教师的共同遭遇。原文中提到的“节前工作群里满是‘禁止’‘严禁’”的场景,几乎每年都会上演。“严禁收受家长礼品礼金”“不得参加家长组织的聚餐”“杜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庆祝”……一条条禁令像紧绷的弦,把教师牢牢捆住。仿佛平日里坚守师德、认真教学的教师,到了教师节就会突然“失德”,必须靠禁令才能约束。
更荒唐的是,原文提及的“教师AA制聚餐被通报批评”案例,并非虚构的极端情况——曾有某地教师因教师节当天自费聚餐,被认定“违反师德师风”,通报批评的文件在教育系统内传阅,让无数教师寒心。这种“一刀切”的管控,不仅没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反而传递出对教师群体的不信任:难道正常的社交、同事间的情谊,在这个本应被尊重的节日里,都成了“原罪”?
家长将教师节变成“送礼节”的焦虑,更是戳中了家校关系的痛点。原文中“送与不送都纠结”的描述,精准还原了家长的真实心态。每到节前,家长群里总会掀起一场无声的“内卷”:有人私下打听“其他家长送什么”,有人担心“不送的话老师会不会对孩子另眼相看”,甚至有家委会直接牵头“统一凑钱买购物卡、送高档礼品”。
送的家长满心不甘,既怕助长不良风气,又怕自家孩子“吃亏”;收礼的教师更是左右为难,收了违背师德规定,不收又怕家长觉得“不给面子”,甚至被质疑“故意针对孩子”。原本纯粹的师生关系,在礼品的裹挟下变得复杂又功利,好好的节日,成了家长和教师共同的“心理负担”。
网络自媒体把教师节变成“辱师节”,则道尽了教师群体的委屈。原文中“抓住个别败类,以点带面泼脏水”的概括,直击网络舆论的乱象。每到教师节,总有自媒体为了流量,盯着教师队伍里的个别负面案例大做文章——“老师收礼被曝光”“教师体罚学生”等新闻被反复翻炒,标题越耸动、内容越极端,越容易引发关注。仿佛在部分人眼中,教师必须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不能有丝毫瑕疵:他们不能抱怨工作累,不能追求合理薪资,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情绪。可事实上,教师也是普通人,要还房贷、养孩子,会疲惫、会犯错,绝大多数人都在岗位上默默坚守。但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下,这些坚守被忽略,整个教师群体都被贴上“师德有问题”的标签,只能战战兢兢、有口难辩。
学生眼中的教师节成了“鉴别节”,更藏着不易察觉的伤害。原文中“没被表彰的老师,学生就会怀疑其能力”的细节,道出了节日背后的隐性问题。学校的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教师捧着鲜花站在台上,他们的学生满脸自豪,甚至会在同学间“炫耀”;而那些没被表彰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可能会悄悄嘀咕:“是不是我的老师不够好?”孩子们不懂成人世界里评选的复杂规则,更不懂所谓的“潜规则”,只能用“是否受表彰”来简单衡量教师的好坏。这种无形的对比,不仅伤害了未受表彰教师的尊严,还在孩子心里埋下“功利化评价”的种子,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最让人心疼的,是教师自己眼中的“教师劫”。原文中“顶着烈日听报告、表演节目给领导看、补落下的课”的描述,正是无数教师的真实经历。教师节当天,他们没有假期,没有福利,反而要承担额外的任务:早上提前到学校,在操场上顶着烈日听几小时的庆祝讲话;中午没时间休息,要排练节目给领导“助兴”;下午还要对照师德清单反复自查,生怕哪里“违规”;晚上下班回家,还要批改白天因开会落下的作业。只有当走进教室,听到学生们齐声喊出“老师节日快乐”时,那颗疲惫的心才能稍稍回暖,可这份温暖很快就会被现实的琐碎冲淡。这样的“节日”,与其说是庆祝,不如说是“遭罪”。
其实,教师们呼吁取消教师节,并非真的排斥“被尊重”,而是反感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虚假尊重。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口号里的“春蚕蜡烛”,不是一天的“特殊待遇”,而是平日里能少一些非教学任务,多一点备课时间;能按时下班,陪伴家人;能得到家长的理解、社会的包容;能让“尊师重教”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实到薪资待遇、职场环境里的真实保障。
教师节不该是一年一次的“表演秀”,而该是教育生态的“晴雨表”。与其在这一天大张旗鼓地喊口号、定禁令,不如把功夫下在平时:落实教师的薪资待遇,让他们能体面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让他们能专心教学;多些对教师的理解与包容,少些苛责与偏见,让他们能有尊严地工作。若真能如此,即便没有教师节,尊师重教的风尚也会扎根在每个人心里;若只是流于形式,再热闹的节日,也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狂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