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总被“10W+”的谣言收割
每次打开社交媒体平台,诸如“惊人内幕”、“删除前请阅读”、“央视曝光”之类的标题都会吸引我的注意。这些超过十万次阅读的谣言,如同精准的精神鸦片,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病毒式传播。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平均每月会接触到28条谣言,其中60%是在不知不觉中传播的——我们早已成为谣言工厂的一部分。
谣言制造者深谙“三秒规则”:他们必须在最初的三秒内引发读者的恐惧、愤怒或同情。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常常使用“致癌”和“致命”之类的词语,而关于社会事件的谣言则更倾向于使用“政商勾结”和“腐败成风”之类的措辞。一份泄露的MCN机构内部培训手册显示,成功的谣言需要三个要素: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自相矛盾的图片以及挑衅性的对立立场。更可怕的是:算法往往导致被辟谣的谣言价值不到其真实价值的十分之一。
共情操纵是谣言传播的驱动力。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实验室发现,涉及儿童安全、健康福祉和财产安全的内容,转发率可提升300%。去年爆红的谣言“沉思肥皂”利用了家长对子女安全的担忧,在短短12小时内就吸引了数百万粉丝。关于“新养老金政策”的谣言正是利用了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平台经济客观上推动了谣言的产业化。调查显示,头部谣言账号每月可获得高达15万元的广告收入,而这些收入是通过从选题、文案到传播的整个产业链产生的。一些健康类账号甚至形成了谣言的闭环:先是编造恐吓性言论,声称某些物质会致癌,然后又推销“排毒产品”。更阴险的是,一些自媒体故意制造争议话题,并利用评论区挑起冲突,增加互动。
揭穿谣言陷阱需要三管齐下:核实令人震惊的标题来源、查看耸人听闻的图片以及查阅可靠的专业术语解释。微信新推出的“谣言过滤器”表明,“中老年谣言传播者”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21岁至30岁的用户才是谣言传播的幕后推手。如果我们意识到每一次转发都为谣言传播者的利益做出了贡献,或许是时候反思了:在信息洪流中,克制有时比热情更有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