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两周,总营业额就突破了10万元,在临港创业‘起店’似乎比想象中容易。”
前不久,临港新片区主城区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蓝鲸世界购物中心开业。在200多个入驻品牌中,“95后”姑娘李思锦和女装设计师Tina合伙创业的“春山屿安”服装店凭着亮眼的业绩,成为同品类商户中的一匹“销量黑马”。
这是家轻职场风格的女装店,整体设计简约时尚,平均一两百元的客单价,让小店颇受当地女性白领与大学生们的欢迎。有人忍不住感叹:搬来临港这么多年,最近终于有一两家有特色的服装店了。
李思锦在临港的女装店。
今年是李思锦来到临港的第三年,除了“春山屿安”,在滴水湖畔和大学城附近,她还与人合伙开了小酒馆和汉堡店。
临港曾一度因商业形态不够丰富而被大家“吐槽”。但近一年,工作或生活在临港的人们或许已经发现了,许多有特色、有调性的品质小店正日益涌现,丰富多元业态正逐步满足当地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这些小店背后,许多都是像李思锦这样的年轻女性创业者。对她们来说,临港的“空白”恰恰是机会,“这里缺乏有品质、有调性的供给,只要我们做得好,就能活下来。”
抓住一群有消费力却“无处可花”的女性
2021年,李思锦跟着地产公司的项目从原驻地温州来到临港新片区,在负责项目从拿地到交付的三年时间里,临港成为这个贵州姑娘认识上海的窗口。
李思锦活泼外向,和当下很多年轻人一样,工作之余也喜欢和朋友们聚会、吃美食,买漂亮衣服。但在早些年的临港,要实现这些显然有些“奢侈”。
2019年,临港新片区揭牌,这些年,这里建设了大量写字楼、产业园区和公租房,产城融合的形态初步形成,但坦白说,商业形态始终还不够丰富,难以充分满足居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们的需求。
李思锦回忆,她刚来那会儿,临港的餐厅绝大部分是面店、连锁火锅店和烧烤铺,想吃点儿好的,买时髦衣服,还得坐一个多小时地铁去上海市区。
后来,她选择辞职创业,想让年轻人喜欢且需要的店,都在临港开起来。
去年8月,她的首家日式烤串小酒馆在爱琴海购物中心开业。总投资近40万元,独特的日式居酒屋和怀旧动漫风格,和在当地几乎独一无二的业态,让小酒馆很快就赢得周边居民和高校学生的光顾。半年左右,这家小店就回本了。
李思锦的第一家日式烤串小酒馆。
那家小酒馆的商铺旁有间艺术馆,餐饮走上正轨后,李思锦和艺术馆谈起了合作,以相对低的价格,共享馆内几平方米的空间,她支起两个落地展示架,用“店中店”的模式试水卖女装。她坦言,彼时在临港,“真的找不出一家像模像样的服装店。”
李思锦本科学化工,这一领域的常规操作是,先做微型实验,成功之后再去放大量化。她的“店中店”就成了类似的中试平台。
开了将近一年,她不是单纯卖衣服赚钱,更积累了选品压货的经验,洞察研究当地的消费者画像与偏好,建立起将近20个本地微信社群,成为临港女白领中小有名气的“女装买手”。
在她的客户中,有精致的“宝妈”,有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研发科技人员,有金融机构的白领,甚至还有中小卫星领域的工程师。
有时,这些客户的诉求是这样的:“我过两天去西安发射一颗卫星,先来买套好看的衣服。”“明天有个重要接待,来不及去市区买,还好能找你应急。”也有人和她说:“我跟你买了两年衣服了,以前去市区和奥莱,现在不用了。”
李思锦和合伙人在店里接待从来临港出差的法国人。沈思怡 摄
李思锦说,临港有很多尖端产业,带来了很大一部分高知女性群体,她们有消费能力,对衣服设计感、面料和裁剪更是有独到的要求,而临港的市场恰恰缺乏与之匹配的服装零售服务。只要能抓住这一中高端群体的需求,就足够在临港把生意做下去,站稳这片蓝海。
今年5月,李思锦在临港新片区党工委组织的“她创”女性创业者联盟中认识了赵海霞。对方是独立服装设计师,拥有自己的团队和工厂渠道。4年前,因看中临港的教育资源, 赵海霞从市区辞职,带着儿子举家搬到临港,开始独立创业。
一方懂产品,一方懂运营,两人的合作几乎是水到渠成,从结识、选址,到开业,前后不超过3个月。落地过程中,她们还在赵海霞的工作室尝试过小型的服装特卖会,均价一两百元的夏季女装,3天卖了超2万元,“几乎远超预期,信心更强了。”
赵海霞坦言,在临港开线下店,“原本有赌的成分”,因为整体客流有限、市场仍待培育、线下实体店受线上电商冲击严重。
但她清楚地知道,临港是有与众不同的优势的。
这片产业高地背后,是一群消费力强劲却“无处可花”的女性,一个供给稀缺、远未饱和的中高端市场正在形成。
换句话说,这本质是新城发展初期供需关系的巨大红利,当消费力无处释放,任何一个精准切入需求的优质供给,都会获得市场的热烈回馈。这让两位姑娘坚信:值得放手一搏。
在“文化大熔炉”里做最多元的尝试
四个月前,28岁的临港媳妇李昀芮开出了她在临港的第四家店“皎皎南炉”。这家中西融合餐厅选址在滴水湖临湖的最后一间商铺,位于临港主城区的105板块的金融湾——一处仍在建设中,连节假日都几乎没有太多客流的新兴产业园区周边。
很多人为她捏一把汗,“把店开在这儿,能有生意吗?”
开在滴水湖金融湾的中西融合餐厅。
店主本人倒是没这么担心,这份底气来自经验。
李昀芮是山西姑娘,在国外留学时结识了如今的丈夫,2018年两人结婚,便回国定居在丈夫的家乡——上海临港的主城区。
“刚搬回临港时,新片区还未挂牌。优势是环境好,到处都是公园,非常适合养小朋友和宠物。缺陷也很明显,即便是主城区也是人烟稀少,配套缺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商业街都难觅踪迹。”李昀芮回忆。
她的创业初衷与李思锦十分相似,不是专业餐饮出身,只是单纯因为和丈夫都很“爱吃”、单纯因为临港“找不到好吃的”,便自己下场干了。
2023年,李昀芮创立了上海百丰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之后两年里,她陆续在临港的商业街区和地铁站周边建立起自己的餐饮矩阵,从最早的日式创意料理,到烧鸟酒馆、越南米粉店,到如今的中西融合餐厅,每次新尝试都是大胆地跨界,几乎都是临港现有商业图谱中独一无二的小众品类。
李昀芮的日式烧烤店。
李昀芮说,最早日料店开业时,临港的年轻人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她也一度担心,如此有些小众的品类能否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会不会碰壁。
但店铺的数据和客流变化向她证明,这选择没错。李昀芮注意到,2023年底开始,临港主城区里的企业陆续入驻,加之集中交付了一批住宅区,形形色色的上班族和居民肉眼可见地增多了,小店的生意也随之蓬勃。
一边是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另一边是临港逐步丰富加强文旅资源的供给和推介力度。天文馆、海昌海洋公园、耀雪冰雪世界,加上每周末常态化上演的烟花秀和湖畔歌会,这座新城的吸引力被不断放大。如今每到周末,滴水湖边总能热闹得像“第二个外滩”。
临港的周末夜晚。
李昀芮也抓住这波客流红利,在地铁站周边先后开了日式烧烤店和越南粉店。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出200碗越南粉。即便放在市区同行中比较,这也是很难超越的数据。
“临港本身就像一座‘文化大熔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都有。任何一种美食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乐意去尝试并接受的人群。”所以,不论是从经验还是对这座城市前景的预期来评判,李昀芮都很难不对在临港创业充满信心。
到今年年底,金融湾的企业将开始陆续入驻,未来,这里要打造成能够比肩陆家嘴、外滩,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布局的第三极,“势必会有更多高素质人群流入,人气旺了,生意肯定就能做下去。”李昀芮说。
李昀芮的越南粉餐厅。
不只是来赚钱,更是为了建设更好的生活
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提到,临港最大的优势,是“低成本”。
“市区商铺的租金动不动就十多万元,但在临港,商场的月租也就八千元,一家服装店的总投资不过20万元。”李思锦说,临港压力和试错成本小,“特别适合我这样想在上海闯一把的‘小镇做题家’。”
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不少支持。
今年3月,临港新片区党工委成立了“她”创联盟,专门为临港新片区女性创业者打造学习、交流、就业、创业的平台。联盟每月开展一次沙龙,把女创业家们聚到一起,大家可以分享生意经验,可以向管委会了解政策、提出需求和支援,更能够像李思锦和赵海霞这样产生灵感碰撞并成为生意合伙人。
李昀芮说,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们聚在一起,时常会有全新的灵感迸发,也能获取到更全面的市场洞察。
她创联盟沙龙。
如今,“她创”联盟里已有近百名女性创业者,她们中有从事化学新材料、新能源汽配、低空经济硬核科技产业的,也有开帆船俱乐部、面包店、甜品店、手作店,甚至是提供教培、接送孩子、洗衣做饭等家政服务的供应商,尽管业务面宽泛,但大家都在细微处补齐了城市生活的 “小确幸”。
记者注意到,在临港创业的女性们有这样的共识:不仅是来赚钱的,更是为了建设一种更好生活。她们想通过一家家小店、一个个项目,让临港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多元、更有质感,更值得托付,把自己对 “好生活” 的想象,变成了这座新城真实可感的日常。
毕竟,生活在临港这座年轻的城里,她们不仅是商人,更是居民、邻居、朋友,是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的“梦想合伙人”。
原标题:《在临港开店,抓住“无处花钱”的人们,“这里的空白,全是我们的机会”》
栏目主编:茅冠隽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