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动态,将矛头直指知名餐饮连锁品牌西贝。他在文中提到,自己所点的菜品中几乎全是预制菜。这一言论迅速传到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耳中,他当即亲自前往涉事门店,面对公众明确表态:西贝没有任何一道菜属于预制菜,并表示若罗永浩继续散布此类言论,将采取法律手段。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引发热议。随后,有媒体记者实地探访西贝门店,并在后厨开启直播。当记者尝试品尝一份刚做好的菜品时,其复杂的面部表情令观众印象深刻。
西贝后厨究竟是怎样的场景?他们是否真的使用了预制菜?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的分歧,其实源于对“预制菜”定义的不同理解。在罗永浩以及多数消费者眼中,预制菜意味着菜品不够新鲜、口感欠佳、可能存在过多添加剂,甚至缺乏锅气。他描述的那些令人不适的用餐体验,如盘子温热、味道不自然,都指向这些菜品并非从零开始现炒。
这也反映出大众普遍的心理预期:走进餐厅,希望看到的是厨师在灶台前现场烹饪出热气腾腾的菜肴,而不是后厨员工简单加热料理包后直接上桌。对于支付了相应价格的消费者来说,这种落差感是难以接受的。
然而,西贝创始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甚至当场展示了一个装有腌制好鱼肉的包装袋,并解释称这种在工厂完成清洗、腌制等前期处理的半成品,运到门店后仅需简单加工,不能直接归为“预制菜”。
他的这一解释更像是在重新定义预制菜的边界,试图将西贝的菜品排除在该范畴之外。正是这种定义上的模糊,使得事件热度持续不减。事实上,餐饮行业内对于预制菜、净菜、料理包等概念本身就存在分歧,公众也难以形成统一认知。
不少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为了确保口味统一、出餐效率高,早已普遍采用中央厨房配送的方式,这几乎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罗永浩的发言恰好成为大众情绪的导火索,让无数有类似经历的网友找到了一个情绪出口。
一场大型表演秀
西贝率先展开了一系列“自证清白”的动作。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西贝员工现场炒包菜的视频,但这一波操作很快翻车。眼尖的网友发现,员工使用的居然是家用级别的电磁炉,而非后厨常见的专业炒灶。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网友质疑为何炒菜现场看不到菜刀,得到的回应是“包菜可以手撕”。这些细节让西贝的澄清行动显得有些滑稽。随后,西贝进一步开放后厨直播,试图以透明化的方式重塑信任。
然而,镜头下的后厨并未平息质疑,反而引发了更多疑问。网友看到的是一口口用于加热的深锅,却看不到任何爆炒的痕迹。后厨台面上甚至没有常见的油盐酱醋等基本调味品,也未见专业厨师操作。
就在此时,中国蓝新闻的记者带着直播镜头进入西贝后厨。他并未选择罗永浩点过的菜品,而是点了一份大盘鸡拌面。令人惊讶的是,这道本应耗时的菜品,从下单到出餐仅用了五分钟。
整个制作过程中,镜头里并未看到厨师加盐的动作。当记者尝了一口鸡腿肉后,表情变得意味深长。他没有发表评论,只是默默将剩余食物打包带走。这一行为比任何言语更具冲击力。
面对西贝的回应,罗永浩也展开了反击。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网友呼吁西贝员工实名举报的评论,并表示若能提供真实证据,他愿意提供10万元奖励。
一时间,网友们开始疯狂挖掘证据。在西贝的后厨直播中逐帧分析,很快发现儿童餐专用的拇指玉米、南瓜羹等明显使用了预制品原料。更有网友曝光了西贝旗下食品公司生产的一款预制椒麻鸡,其包装袋上印着“堂食袋装”四个大字,几乎成为铁证。
你骂我我拿你赚钱
面对汹涌的舆论和不断浮出的证据,西贝并未退缩,反而采取强硬姿态,表示将起诉罗永浩。他们不仅没有回避指责,反而在全国多家门店推出了“老罗菜单”,将罗永浩当天所点的菜品打包组合销售。
这一策略堪称巧妙,将公众关注点从“是否使用预制菜”转移到“敢于将被质疑的菜品公开售卖”,并再次开放后厨供消费者监督。
与此同时,有人批评罗永浩利用名人效应,一句质疑就否定了西贝数万名员工的努力,将个人吐槽上升为对整个企业的攻击,试图博取公众同情。
罗永浩随后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预制菜相关法规。他表示,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但前提是餐厅必须明确告知,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西贝创始人那句“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的回应,在众多证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目前尚无法预判事件最终走向,但希望此次风波能给整个餐饮行业敲响警钟——唯有以诚待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