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到底冤不冤?贾国龙一句话,捅了预制菜的马蜂窝
战略顾问陈西军
不绕弯子,说点大实话。
01
西贝用预制菜了吗?
用了,也没用。
这真不是和稀泥。
你心里想的“预制菜”,是不是那种塑料袋包着,微波炉“叮”一声就上桌的料理包?
如果按这个标准,西贝大概率真没有。
但你要是说,有没有菜是提前在中央厨房准备好的?
那必须有。
西贝在北京平谷就有中央厨房,切配、腌制、预处理……这些步骤很多都在那儿完成。
说白了,全国99%的餐饮都这么干。
腌肉、卤味、发酵菜品,哪个不算“预制”?
所以问题根本不在“用不用”,而在于——
到底什么才算“预制菜”?
每个人心里一把尺子,大众、行业、国家标准,说的都不是一回事。
你吵你的,我吵我的,能聊到一块去才怪。
02
预制菜=不安全?
别闹了。
预制菜有风险,现炒菜就没问题?
你点个外卖,小馆子猛火快炒,用的什么油、什么肉,你真的放心?
而大品牌的预制菜,可能全程冷链、配料透明、质检严格。
安不安全,根本不取决于“是不是预制”,而是看它:
原料新不新鲜、添加剂超不超标、运输规不规范。
用一个词总结,叫“违规成本”。
03
怎么判断一家店靠不靠谱?
看它“怕不怕犯错”。
违规成本越高,它越不敢乱来。
比如麦当劳,一旦出事,全国万家门店、百亿生意可能崩盘。
街边炸串摊,三轮车一蹬,明天就换地方。
谁更惜命?一目了然。
再比如,社区店通常比景区店靠谱。
左邻右舍都是老主顾,骗一次就没下次。
景区?游客这辈子可能只来一次。
所以,真不用纠结是不是预制。
你要看的,是这家店有没有品牌、重不重视口碑、敢不敢透明。
04
预制菜该不该标明?
太应该了。
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
你明明不是现炒,还卖出现炒的价;
你藏着掖着,让我吃得不明白。
老乡鸡就做得挺明白——
店里直接挂牌子,哪个菜是预制的、预制的程度到哪一步,写得清清楚楚。
消费者自己选,能接受就吃,不接受换一家。
说到底,我们要的不是绝对现炒,而是知情权。
你告诉我,我选择,这叫尊重。
你不说,我还猜,这叫忽悠。
所以别争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了。
事实层面没啥好争的。
但咱们得一起呼吁:
让标注成为规定,让选择权回到消费者手里。
这才是真正该较真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