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在所谓繁华的表象背后,究竟是谁在点燃那些阴暗的火焰,又是谁把它们伪装成喜庆的烟花?
我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似乎越来越清晰:
许多不可思议的丑态,追根究底,都绕不开一个利益关系。
为什么那么多矛盾,最后都会被具体化为一笔金额?
表面上看,有些群体好像是在丧失最基本的伦理准绳,陷入一种道德的荒芜。
可换个角度想,这或许并不是单纯的沦丧,而是另一种更赤裸的秩序在登场:
金钱被推上了最高的裁判席。
9月12日,极目新闻有一则报道:
9月8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投诉称,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涉嫌违规收取企业微信费。
投诉内容中提到,成都外国语学院向学生收取一笔“企业微信费”,金额高达1200元/人。
投诉者认为这笔费用既高又不合理,因为企业微信本身就是学校发布通知、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属于基础性的教学管理服务。
把这种必要的功能与收费强行绑定,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强制消费。
投诉者担心,如果不缴费,孩子可能会因此收不到学校的通知,甚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9月12日,成都外国语学院工作人员回应极目新闻记者称:
这并不是强制收费,企业微信的基础功能是免费的,只不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高级功能需要收费,是否购买完全自愿,与日常学习无关。
如果学生或家长有疑问,可以随时向学校咨询。
“不是强制”“完全自愿”“不影响学习”。
一句话总结:学校说不是强制的,是自愿的。
但问题就在这个“自愿”上。
还是胖胖在昨天新闻中提到的这些字眼,不得不说,这是一套经过反复打磨、反复使用的公关模版。
当然,胖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年,倒还是头一回听说,用个企业微信还要收钱。
或许是胖胖见识短浅,或许是有一些额外的功能,但这种操作,怎么看都透着点离谱。
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
既然是自愿的,为何会引起投诉?
既然不影响学习,为什么要被收取1200元这种让人敏感的费用?
既然只是“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高级功能”,那学校与此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学校的一句“自愿”,就好像一张万能的遮羞布。
可现实里,很多事情的“自愿”,根本就不是出于真正的自由意志,而是被迫的选择。
像昨天胖胖提到的,它的本质,也有可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强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
家长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孩子被“区别对待”。
哪怕学校口头说“不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家长怎么可能不心虚?
谁能保证因为没交这笔钱,孩子不会在某些环节上吃亏、区别对待?
教育,本应是最讲究公开、公正和普惠的领域。
可一旦被裹挟进利益的漩涡,规则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收费可以披上“高级功能”的外衣,可以戴上“服务升级”的面具。
可在家长眼里,潜台词只有一句:掏钱才安心。
换句话说,家长的焦虑才是他们所拿捏的核心。
胖胖曾经也是教培从业者,说实话,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块普通的市场蛋糕。
在一些家长的语境中,它背后牵扯的是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命运,是阶层上升与孩子未来的唯一通道。
当学校在这个领域里引入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时,家长基本没有谈判空间。
你可以不交,但不交的代价,可能就是对孩子未来的风险。
所以这种不平等,不是选择,而是软性的裹挟。
表面看似“你情我愿”,实则暗含威慑。
所谓的自愿,不过是双方不对等下的伪装。
是的,从金额上看,它有可能不是一个家庭完全承担不起的天文数字。
可重点不在钱数,而在逻辑。
一旦这类收费被默许,必会助长其气焰,使其变本加厉,巧立名目,予取予求。
门一旦开了,就很难关上。
当然,这件事暴露的不是一笔费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教育逻辑的扭曲:
有些学校不再只是提供教育的机构,而是成为了一种变相的“收费场所”。
问题在于,学校能不能这么做?
在商业逻辑里,用户不买单,就用不到高级功能,在商言商,企业也需要生存,这毕竟能理解。
但在教育逻辑里,这种被制造出来的“伪需求”,学生不买单,就可能被暗暗区别对待。
这就是根本性的不同。
有些人并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敢不买。
教育收费就是这样。
家长宁愿心里骂娘,也要掏钱,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被落下、被区别对待。
所以,所谓的“服务升级”,就是把恐惧定价;所谓的“自愿选择”,就是把焦虑标价。
荒唐不荒唐?
胖胖也承认,教育行业里确实长期存在着某种“利益捆绑”。
比如,校服费、资料费、补课费、校外活动费……
巧立的名目繁多,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不交钱,就可能让孩子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逻辑,几乎在家长与学校的博弈里屡试不爽。
一方面,学校强调:
这是市场化的服务,学生可以自愿选择;
但另一方面,家长却清楚:
一旦选择“不交”,后果他们要自己承担。
这就是现实的荒诞。
回到开头胖胖提到的问题,在学校与第三方服务商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利益链?
为什么一所学校要引入第三方的“高级功能”,还要把费用推给学生?
这背后是不是存在某种分成、某种合作协议?
这些问题,家长有权知道。
一旦放任不回答,这种逻辑会逐渐侵蚀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原本是社会的公共事业,是国家与社会共同保障的基本权利。
可一旦利益逻辑主导了教育,教育就会变成赤裸裸的市场商品。
到那时,公平性只会越来越脆弱。
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不再只是智力与努力的差距,而是家庭财富的差距。
公平被击穿,已经固化便只会更加固化。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胖胖不得不承认一点,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像公司,学生越来越像客户。
可问题是,客户至少有选择权,可以用脚投票。
但在这套不平等的关系下,学生却没有,他们被牢牢绑在这套体系里。
家长也没有,他们再怎么不满,也只能忍着掏钱。
当教育被异化成生意,它带来的伤害,不只是经济上的负担,而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因为教育不是普通的消费,它决定着下一代的观念和可能性。
一旦教育彻底沦为生意,孩子们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那,教育究竟是公共事业,还是一门生意?
学校究竟是教书育人,还是变相设摊收费?
“自愿”究竟是真自愿,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强迫?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答案,类似的荒唐还会不断上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