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每次提起大舅,总免不了一声叹息,那叹息里裹着几分“怒其不争”,又藏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佩服。大舅这人,用姥爷生前的话说,就是“揣着金饭碗还端着铁勺吃饭”,实在得有些“轴”。
大舅成年以后,家里给买了一辆二手拖拉机跑运输。那会儿姥爷在城郊的酒精厂当仓库管理员,人面熟、路子广,知道厂里的规矩——拉粮食的车出厂时,要是跟门卫打个招呼,大多能省去过磅称重这道程序。要知道,粮食袋堆得多了,车斗边角难免沾些碎料,过磅时少算个十斤八斤是常事,长此以往,省下的就是真金白银。姥爷特意找门卫师傅喝了顿酒,又塞了两包烟,把话都递到了位,就等着大舅能“灵活”些,多挣点家用。
可大舅偏不。每次拉完粮食出厂,不管门卫师傅怎么使眼色、说“不用称了,快走吧”,他都非要把拖拉机开到地泵上,盯着表盘上的数字跳稳了,才拿着称重单签字离开。有一回姥爷跟着去,见他又要上地泵,气得在旁边直跺脚:“你是不是傻?人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非要较这个劲!”大舅挠挠头,憨笑着说:“爸,规矩就是规矩,差一两也不行,咱不能占厂里的便宜,这会坏了您的名声!。”姥爷看着他耿直的模样,只能无奈地摇头,跟姥娘念叨:“你哥这辈子,怕是没挣钱的命。”
后来姥爷到了退休年纪,按照政策,大舅顶替姥爷进了饲料厂,成了保卫科的一名干事。那几年饲料厂正是红火的时候,每天都有好几列火车拉着煤往厂里送,黑色的煤块在厂区空地上堆成小山,风一吹,煤屑能飘出半条街。煤是厂里的宝贝,自然有人动歪心思——附近的村民、厂里的工人,总想着趁人不注意,拉几袋煤回家烧火取暖或者卖掉。而保卫科,就是守住这些煤的最后一道关。
自打大舅来了保卫科,找他“攀亲戚”的人就多了起来。前院邻居家的远房表哥,村口小卖部的老板,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路上碰见了都要热情地打招呼,塞包烟、递瓶酒,话里话外都是“以后拉煤还得靠你多关照”。可大舅从来不吃这一套。有人趁夜班想偷偷开三轮车拉煤,被他拦了个正着,对方嬉皮笑脸地说“就拉两袋,没人知道”,他硬是让人把煤卸回去,还按规定上报给了领导;还有老同事找他说情,想让亲戚多装半车煤,他也一口回绝:“这是厂里的东西,我不能睁着眼让你拿。”
时间久了,保卫科的科长找大舅谈了次心。办公室里,科长泡了杯茶,慢悠悠地说:“小高啊,你工作认真是好事,但有时候也别太较真。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给别人留条路,也是给自己留余地。”大舅站着笔直,一脸严肃,半天没说话,最后只说了一句:“科长,我要是放他们走了,晚上躺在床上,良心会谴责我的。我不能对不起这份工作,更对不起我爸一辈子的名声。”科长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没再劝,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再后来,因为工厂岗位调整,大舅被调到了生产车间当工人。车间里噪音大、粉尘多,比保卫科辛苦多了,家里人都替他抱不平,说他是“太实在被人欺负了”。可大舅从没抱怨过,每天还是早早到车间,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活儿干得一丝不苟。直到退休前几年,厂里因为照顾优秀工人,把他调到了质检组,工作清闲了些。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后悔不,他总是笑着说:“有啥后悔的?虽然现在车间有空调,但是质检组能坐着干活,比你姥爷那时候强多了——你姥爷当年在仓库,夏天热得能中暑,冬天冻得手都握不住笔。”
家里有些亲戚总嘲笑大舅“没出息”,说他守着那么多机会都不会抓,一辈子就混了个普通工人。母亲有时候也会跟着叹气,可转头又会说:“你大舅是傻,可他睡得香啊。那些嘲笑他的人,夜里就真的踏实吗?”
我渐渐明白,大舅的“实在”,从来都不是傻,而是一种选择。他守着自己的原则,不贪小利、不违良心,虽然没挣到什么大钱,没当什么大官,却活得了一份安稳和坦然。那些嘲笑他“没出息”的人,或许也曾为了利益动摇过、妥协过,看似得到了不少,却也可能失去了内心的安宁。
普通人的生活,本就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大舅用一辈子证明,平凡不是没本事,而是守住底线后的安稳;实在不是没心眼,而是历经世事依然选择的真诚。就像他常说的那句“现在比过去强多了”,简单的一句话里,藏着对生活的满足,也藏着最朴素的幸福——这种幸福,无关名利,只关于心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