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故事
二创素材来自这本书!
常璩 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在《三国演义》众多精彩的故事里,“七擒七纵”绝对是蜀相诸葛亮的“高光时刻”,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以绝对的自信平定了南中蛮部的叛乱,并彻底降服了以孟获为代表的部族首领,充分体现了“攻心为上”的兵家韬略。
历史上有关“七擒孟获”的信息其实并不多,例如陈寿的《三国志》,作为最权威的三国时期的正史之一,《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南征的记载非常简略:“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它提到了南征的胜利,但完全没有提及“孟获”其人和“七擒”的过程。
“七擒孟获”的故事从何而来?道听途说还是架空杜撰?
▲华阳国志
在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中,以及司马光《资治通鉴》里,“七擒孟获”其实是有比较详实的记录,表明在诸葛亮之后不久的时代,这一传说已经在史家之间流传。
在《华阳国志·南中志》的记载里,常璩详细记录下了“七擒孟获”的过程,这些文字也被视为上述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
所以,《三国演义》其实是“二创”。
“七擒孟获”的背景,是刘备入蜀建立政权后,受中央王朝统治力下降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叛军占据了如今云南、四川交界的大理、凉山等地的蜀国南中大部分区域,对通过川北秦岭古蜀道“北伐中原”的蜀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俘虏孟获后“攻心”问话,然后释放后再次击败、俘虏、释放,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承诺不再反叛。这些细节,在《华阳国志》中都得到了完整的记载。
也就是说,“七擒七纵”的确存在,不过多数史学家认为,“七擒七纵”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恰好七次擒获和七次释放。在古代,“七”常常是一个虚数,表示“多次”“反复”的意思。
当然,诸葛亮南征过程中,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怀柔相结合,多次击溃并最终收服以孟获为代表的地方首领,这一历史毋庸置疑。
这也同时说明,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里,参照《华阳国志》的素材而“二创”的,不在少数。
图片由AI生成
记者|强罡
编辑|张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