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宇航员,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可能是超人吧,漂浮于太空、操纵着精密的仪器、生活完全科幻,但是殊不知他们从太空中返回到地球的时候还有更加真实的一个小烦恼: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走路。
先说我们的肉体的框架和骨骼肌肉,在地面的时候,不管是立、是坐、是走,肌肉骨骼跟地心引力对抗,才能支撑起我们的肉身,而在太空,没有了地心引力,这些每天都在用的部位,就一下子被剥夺了。就像我们突然间不运动了,肌肉就松下去了,宇航员下肢、背部的肌肉就要慢慢萎缩,骨骼也由于不用而失去密度。回到地球,这些松懈的肌肉、骨骼又突然要重新支撑起身体,当然力不从心。
身体的指南针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在太空中也会出问题。我们之所以能站好不迷路,都拜前庭系统接收重力、运动所赐。到了太空,没有重力这个参考系,这个系统就没了指南针,要调整工作模式。回到地球,没一会儿它就要切换,所以会让宇航员感到怪异:站直了却上下是反的,想往前走了却身体跟不上。并不是神经不行了,而是它需要过一会儿才能重新适应地球信号。
连我们的动力泵,心血管系统,也得在太空偷懒了。心脏在地球要努力把血往下泵,尤其是往大脑输送。到了太空之后没有重力拉血,都往头胸前跑,不用那么费力地工作,时间长了之后心功能下降,心肌萎缩。回到地球心脏突然要发力拉血了,一下子拉不动了,宇航员一站起就会头晕眼黑,这就是体位性低血压。
走起路来,看着简单,但是骨骼、肌肉、神经、心血管要配合,像一个精密仪器,缺一个零件都不行,肌肉没力气,神经不定位,心脏没力气,这几种情况加起来,就忘了怎么走路了。
不过航天机构对这些已经有所准备,因为在空间站,宇航员每天需要进行至少2个小时的专项锻炼(包括专门练习肌肉的拉力器、在太空跑步机上跑步,当然必须得捆上带子不能飘走、甚至还需要借助下肢负压筒,将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压回腿中),不是为了练出肌肉,而是尽量减少身体上的变化。
回到地球,其实真正的康复之路才刚刚开始。从最基本的坐和站开始,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一点点地练习走路,一点点地负重、平衡。有些康复计划,是要按照一周七天一天两个小时,把运动的这个记忆重新植入地球身体。可是有些变化,可能永远就回不来了,比如说骨量的流失,可能就回不来了。
这些努力不仅仅为了恢复宇航员健康,也是为了将来的太空任务,比如说未来的火星任务,将把宇航员带到太空中更长时间,这些身体变化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研究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们现在已经在研究人工重力(就像离心机的旋转来制造重力)、先进的健身器材,甚至使用药物和营养来保护宇航员。
其实想想,重新学走路的宇航员,尤其是我们面对未知的未知环境,只不过他们是面对没有重力的极端环境,而他们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康复,都是在为人类探索更远的星空铺路。当看到宇航员被抬着出舱的那一刻,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不是累了,而是开始了新的需要耐心和毅力的求学之路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