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深耕执行领域的法律人,笔者注意到,昨日(9月12日)国新办一场高级别发布会,再次将一个关乎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议题推至聚光灯下——审执分离。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明确表示,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破解执行难,将是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的重点。
这并非新词,却是新信号。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因“内外分之争”暂缓审议的背景下,中央政法委的此番“再提”,无疑为这项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注入了强心剂,也预示着决策层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
一、“审执合一”的沉疴:为何执行难与司法腐败如影随形?
长期以来,我国法院系统实行的是“审执合一”的体制,即负责审判的法官和负责执行的法官同属一个“屋檐下”。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其弊病日益凸显,成为“执行难”顽疾和司法腐败滋生的温床。
- 权力过于集中,监督虚化。 执行权集判断权(如追加、变更被执行人)和实施权(如查、扣、冻)于一身,且与审判权关联过密。这种内部循环的权力结构,使得外部监督,特别是检察监督难以有效介入。权力失去制衡,为“关系案”、“人情案”提供了土壤。例如,轰动一时的湖北武汉中院执行腐败窝案,数年内两次爆发,多名执行法官和律师牵涉其中,正是“审执不分”导致权力寻租的典型例证。
- 角色定位冲突,影响司法中立。 法官本应是居中裁判的“中立者”,但在“审执合一”模式下,执行法官既要进行财产调查、采取强制措施,又要对执行异议等进行裁决,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对公正性的疑虑,也让法官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和廉政风险。
- 审执职能混同,效率低下。 审判追求的是程序正义与实体公正,而执行的核心是效率和强制力。两种性质迥异的权力在同一套司法体系内运行,往往导致分工不清、资源错配。审判法官可能不了解执行的现实困境,而执行法官则可能因事务性工作缠身,无暇顾及复杂的权利判断,加剧了“执行难”。
正是这些沉疴的存在,让胜诉判决沦为“法律白条”,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深化“审执分离”,正是要从根源上对司法权力进行一次科学的“外科手术”。
二、改革的十字路口:“内分”还是“外分”,路在何方?
“审执分离”的方向已定,但具体的实现路径,即“内分”与“外分”之争,是本轮改革的核心焦点,也是此前《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立法进程暂缓的关键所在。
- 内分模式(法院内部“审执分立”)
- 主张: 在法院系统内部,将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进行分离。设立专门的执行裁判庭,负责处理执行异议、复议等法律判断事宜;执行局则专注于财产的查控、处置等实施性工作。
- 优点: 改革阻力相对较小,易于在现有框架内推行;能够保持执行工作的司法属性和专业性。
- 缺点: 仍未从根本上脱离法院的“内部循环”,监督制约的效果可能打折扣。权力只是在内部进行了重新分配,而非结构性的重塑。
- 外分模式(执行权剥离法院)
- 主张: 将执行实施权从法院完全剥离,交由一个独立的、具有行政属性的执行机构(如司法行政部门下设的“执行总署”)行使。法院保留与执行相关的司法裁判权。
- 优点: 真正实现了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分离,法院回归中立裁判角色,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能更有效地介入。通过行政化、专业化的执行队伍,有望提升执行效率和强制力。
- 缺点: 涉及机构重组和职能划转,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变革,牵涉面广,改革成本高,需要顶层进行强有力的统筹设计。
中央政法委此次重提“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并将其与“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并列,释放的信号值得深思。这或许意味着,未来的改革路径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不排除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外分”模式进行更大胆的探索,以期建立一个权责清晰、配置优化、运行高效的国家执行新体制。
三、新规划下的展望:法治获得感将如何提升?
中央政法委将“审执分离”作为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的重点,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深化,将带来以下深刻变化:
- 提升司法公信力: 权力分设与制衡,将最大程度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杜绝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等乱象,让当事人真正相信法律、依靠法律。
- 破解“执行难”: 更加专业、高效、有力的执行队伍,配合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将极大提升执行威慑力,让“老赖”无处遁形。
- 优化营商环境: 高效公正的执行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可预期的、有力的执行体系,将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法治保障,保护产权,激发市场活力。
- 促进法官专业化: 将审判法官从繁杂的执行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审判主业,有助于提升审判质效和司法专业化水平。
结语
从“基本解决执行难”到“切实解决执行难”,再到如今“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我们看到的是中央对于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问题常抓不懈的决心。中央政法委的最新表态,不仅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更回应了社会对司法公正的深切期盼。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我们期待新一轮法治规划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审执分离”这项关键改革破冰前行,真正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