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都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在 “五一” 国际劳动节致敬劳动者的热潮中,全国劳动模范、唐河县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翟春艳的故事,恰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这位 “80 后” 村支书,带着沿海企业管理的视野返乡,把曾零散种植的小红薯,做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全链条产业,让 “梦里王庄” 从愿景变为实景。她的实践,不仅藏着小乡村蝶变的密钥,更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扎根基层、敢闯敢干的劳模精神。
破局先破 “散”:以组织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首在有人带、有班子扛。翟春艳上任后的第一步,便精准击中了传统乡村的 “痛点”—— 组织松散、力量分散。她摒弃 “单打独斗” 的旧思路,把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生等 “新鲜血液” 充实到村 “两委”,打造出平均年龄 38 岁的年轻班子,让 “学历升上去、年龄降下来” 的同时,更让干事创业的活力提上去。这股活力,很快转化为破解 “面条田” 难题的行动力:村干部、党员带头,仅用两个月就流转土地 2200 多亩,把过去 “你一块我一块” 的零散耕地,变成了适合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操作的连片良田。
更具远见的是,她没有局限于王庄村一域,而是抓住 “唐河红薯”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契机,整合周边 4 个乡镇 7 个村党支部成立红薯产业园联合党委。这种 “抱团发展” 的思路,打破了村域壁垒,让单个村庄的 “小优势”,变成了区域协同的 “大合力”。从 “强班子” 到 “联支部”,翟春艳用组织力的提升,为红薯产业铺好了最坚实的 “路基”。
强业必强 “链”:从 “种红薯” 到 “做产业” 的升级思维
“种得好” 只是起点,“卖得好、延得长” 才是可持续之道。翟春艳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跳出了 “就农业论农业” 的局限,用产业思维做透 “红薯文章”。她深知,单一的种植环节附加值低,唯有延伸产业链、打通上下游,才能让小红薯释放大能量。
2022 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33000 平方米的红薯产业科创园落地;2023 年,100 亩红薯育苗基地建成,还牵手河南省农科院、江苏徐州甘薯体系研究中心搞起脱毒种苗研发 ——78 个育苗大棚四季不空,红薯苗出棚后接着种瓜果蔬菜,土地利用率翻了番。这一系列动作,让王庄村从 “红薯种植户” 变成了 “种苗研发者”“产业服务商”。而电商基地的打造,更让销路 “破圈”:对接浙江电商、北京社区团购,旺季时一天 1 万多单发往全国,还涌现出 “红薯哥”“红薯强” 等电商大户。从育苗、种植,到储藏、加工 “三粉”,再到线上线下交易,一条完整的红薯产业链就此成型,年产值突破亿元,村民人均增收 1500 多元、村集体收入达 87 万元。这种 “从一颗红薯到一条产业链” 的升级,正是劳动智慧与创新思维的完美结合。
兴业需兴 “民”: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
乡村振兴不是 “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要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评判者。翟春艳始终记得 “集大家的智慧”:哪怕自己觉得再好的事,也要先让群众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商量好再干”;她善于发现群众中的 “能人”,让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发挥余热,更让普通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电商创业等方式,深度参与到红薯产业中。
“红薯哥” 潘国营、“代言人” 王万才的涌现,正是群众主动性被激发的证明 —— 当村民从 “旁观者” 变成 “主人翁”,不仅产业发展有了 “活水”,乡村治理也有了 “根基”。翟春艳常说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这份真心换来了群众的认可:从土地流转时的信任,到电商销售时的参与,再到美丽乡村建设时的支持,王庄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浸透着 “干群同心” 的力量。这种 “群众的事群众做主” 的治理智慧,让产业发展有了温度,也让乡村振兴有了底气。
美村要美 “全”:产业兴与乡村美的同频共振
翟春艳的规划里,乡村振兴从来不是 “只抓经济不顾颜值”,而是 “产业兴” 与 “乡村美” 的双向奔赴。随着红薯产业壮大,王庄村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修道路、装路灯、建游园,9 个自然村实现水泥道路、自来水、天然气、污水管网 “户户通”,改厕率达 100%;“油菜画廊”“柿园秋色” 接连亮相,樱花村、海棠村、月季村成了网红打卡地,2025 年油菜花节更吸引 10 万人前来。
如今的王庄,不仅有 “年产值上亿” 的产业实力,更有 “宜居宜业” 的生活品质;不仅是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更是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而正在谋划的乡村研学项目,又将乡村观光、农事体验与产业发展结合,为 “梦里王庄” 再添新动能。这种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的实践,恰恰契合了 “和美乡村” 的内涵 —— 让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增收,在优美环境中生活,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
从沿海企业管理者到村支书,从 “面条田” 到 “亿元产业”,翟春艳用四年多的时间,在王庄村书写了一段劳动者的奋斗史。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 “密码”,藏在敢闯敢干的劳动精神里,藏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里,藏在从 “小特产” 做 “大产业” 的创新思维里。在这个致敬劳动者的节日里,翟春艳和无数像她一样扎根基层的劳动者,正用双手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也让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的风尚,在希望的田野上深深扎根。
编辑:李海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