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私募排排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我点上一支烟,陷入了沉思。前8个月私募平均20%的收益,前5%的产品更是高达60%,这数字亮得刺眼。特别是那93%的正收益比例,简直就像在嘲笑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的无能。
更让人心惊的是量化私募的表现——28%的平均收益,18家超过30%。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是人家有内幕消息?还是掌握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说实话,我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早就看透了一个事实:市场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机构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而我们散户有什么?一腔热血和手机上的K线图?
一、牛市的甜蜜陷阱
很多人以为牛市来了就能躺着赚钱,这想法天真得可爱。越是行情好的时候,陷阱反而越多。我总结出四大典型陷阱:
第一坑:持股待涨 多少人抱着"总会轮到我的票"的想法死守?结果往往是别人的票涨上天,自己的票稳如泰山。
第二坑:只做热点 追涨杀跌是人性使然,但热点轮动之快,等你反应过来早就凉了。
第三坑:强者恒强 你以为涨得好的会一直好?殊不知主力正等着你接盘呢。
第四坑:超跌反弹 跌多了总会涨?这话没错,问题是"多"是多少?你可能等不到那天就割肉了。
我见过太多人在牛市里亏钱的故事。说到底就一个原因——把希望寄托在市场身上,而不是自己掌握主动权。
二、焦虑是最大的敌人
比起选错股票,更可怕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 涨了怕卖飞
- 不涨怕套牢
- 赚了怕回吐
- 亏了怕深套
这种折磨我太熟悉了。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因为我们总在猜——猜涨跌、猜顶底、猜主力意图。但问题是,猜有用吗?
看看这两只股票,都经历了调整。左边那个反弹几次又跌回去,右边那个一路下跌不带回头。如果只看走势图,你会怎么做?止损还是坚守?
这里我要分享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股价涨跌确实没规律,但大资金的交易行为是有迹可循的!
机构不是慈善家,他们来市场是为了赚钱的。既然是生意就一定有稳定的盈利模式。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看懂他们的玩法。
这张图上的橙色柱子就是「机构库存」数据——反映机构活跃程度的量化指标。左边股票虽然偶有反弹,「机构库存」却早已消失;右边虽然跌得凶,「机构库存」却持续活跃。
PS:
下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结果如何呢?
一目了然对吧?这就是量化数据的魅力——它不会说谎,不会被情绪左右,只会告诉你最残酷也最真实的真相。
给散户的三点忠告
- 放弃猜测游戏 别再盯着K线图数浪了,那都是后视镜里的风景。
- 关注真实交易 学会看资金行为而不是价格波动。「机构库存」这样的指标才是关键。
- 建立自己的系统 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工具并坚持使用。没有系统就像打仗不带枪。
回到开头的新闻——为什么私募能赚那么多?因为他们不看表象看本质。现在这套方法论不再是机构的专利了。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